让学生签承诺书放弃中考,背离了教育初衷
近日,河北省保定市一学生家长发布视频,称涿州市义和庄中学要求学生签字放弃中考报名,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学生自己负责。家长称签字是老师让孩子代签的,自己并不知情。对此,当地教育局回应称正在调查相关情况,表示初三学生无论成绩如何,都有参加中考的权利。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没有任何政策、规定,也没有发任何通知,让学生签承诺书放弃中考,“这可能是学校的自发行为或是教师的个人行为”。
事实上,这样的做法并非孤例。2019年,深圳市宝安区的一所中学强制要求部分学生签署相关文件;2023年,陕西乾县黉学门中学一班主任也拒绝学生的中考报名,多次试图劝退未成年学生回家……应该看到,学校劝“差生”放弃中考的行径,实质上背离了教育初衷。
校方把成绩作为决定学生未来唯一考量标准,动作的背后传达出的不是教书育人,而是把人当成机器的零件,将成绩作为优胜劣汰的唯一标准。过分短视,忘记了教育的多元性和长期性,更放弃了对学生潜力的挖掘与对学生的基本尊重。
近年来,中考普职分流的政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政策的本意是因材施教,不以单一分数框定学生们的未来,彰显出教育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例如江苏、黑龙江、福建等多地积极探索放宽职普比,纷纷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教育选择。然而在现实中,中考普职分流的政策却容易沦为学校劝退差生的托词。一些学校和老师打着为你好的名义,让学生自愿放弃中考,尽快学习一技之长,其实质却是通过放弃差生,从而提升学校的升学率。
教育的初衷,旨在让每个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在众多的中考生中,有人适合继续学习理论知识,有人则适合学习职业技能。然而学校劝差生放弃中考,仅以成绩为唯一筛选标准,成绩不好的学生就去职校,成绩好的学生就继续参加中考,显然是对政策的误读,是教育观的扭曲。
实际上,职校也不全是成绩差、能力差的学生。去年,高考成绩602分的陈雨萱同学入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今年,在法国里昂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电子技术项目金牌的曹博同学,当年也放弃了上普通高中,入学职业学校。他们都依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与对自己未来清晰理性的规划,实现了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中考分流真正应有的姿态,应该是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特长,征求学生及家长的意愿,最后由学生及家长共同决定是否参加中考。尊重每个孩子的成长意愿,而不是强行用分数对他们进行阻拦。
此外,中学生仍处在三观尚未健全时期,在做出选择时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中考分流这种关键的人生节点,更应该为他们讲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帮助他们谨慎地作出适合自己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将一纸放弃中考承诺书递给他们。况且,这种“劝退”还带着强烈的否定、打压意味,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负担,留下自己是“失败者”的烙印。
这也提醒着学校,其在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只是传授书本知识的场所,更承担着全面育人的任务,应当对每一位学生尽心尽责。不能假推行政策之名,行巧夺权利之实,让育人观念异变,使教育环境扭曲。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拥有公平的受教育权利,是学校办学的应有之义。
(来源:荔枝锐评)
学校要求学生签署放弃中考的承诺书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忽视了教育的多元性和长期性。中考普职分流政策应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而不是简单以成绩区分。教育应帮助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非强制其选择某一方向。学校应扮演全面育人的角色,保障每个学生的公平受教育权利。 要求学生签放弃中考承诺书违反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忽视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潜力。教育应尊重每个学生的成长愿望,不能仅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学校应承担全面育人的责任,保障学生公平的受教育权利。 让学生签承诺书放弃中考是一种背离教育初衷的行为。这不仅剥夺了学生的基本权利,还将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无视教育的多元性和长期性。教育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潜力,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而不是简单通过分数筛选学生。学校应承担全面育人的责任,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而非以升学率为导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