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4-14 16:10

关注小学生放学时间:一场关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行动

近日,有市民通过人民网留言板反映深圳小学放学时间与职工家长下班时间存在较大间隔,接送和看护孩子困难,建议将放学时间延迟至 18:30。宝安区教育局回应称,课后服务原则上至 18:00,特殊情况可进一步协调。这一互动再次将 “小学生几点放学合适” 的话题推向舆论焦点,引发社会各界对儿童课后照护体系的深度思考。


“双职工” 家庭面临的低龄子女接送难题,已成为当下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目前,全国多地小学普遍在 15:00 - 16:00 间放学,与多数家长 17:00 - 18:00 的下班时间形成 “照护真空”。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极端通勤、突发加班等因素进一步加剧矛盾。记者在社交平台调研发现,大量家长发布 “有偿接娃” 需求,面对网友关于安全保障的质疑,家长无奈表示 “实属迫不得已”。数据显示,某一线城市家长社群中,每周新增 “接娃需求” 信息超千条,凸显问题的普遍性和紧迫性。

学校在应对课后服务延伸时同样面临多重挑战。教育系统调研显示,若将课后服务延长至 18:00,教师日均工作时长将增加 3 - 4 小时,在正常教学任务之外额外承担课后管理、辅导工作,易引发职业倦怠。此外,课后服务的课程设置、收费标准等问题存在显著的家长需求差异。某省会城市教育部门问卷调查显示,68% 的家长希望开展兴趣类课程,32% 更注重作业辅导;对于收费标准,55% 家长认为每月不超过 200 元较为合理,而学校运营成本核算显示该标准难以覆盖基本支出,供需矛盾突出。

破解这一社会性难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北京推出 “中小学生课外活动计划”,整合社会资源提供课后服务;上海实现公办中小学课后服务 100% 覆盖;杭州打造的 “晚托班” 服务惠及超 20 万家庭。澎湃新闻评论指出,除教育系统外,用人单位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建议推广弹性工作制,允许双职工家庭一方灵活调整上下班时间,缓解接送压力。

构建科学的课后服务体系需在保障教师权益与满足社会需求间寻求平衡。新京报提出,在经费保障方面,可通过财政专项拨款、家长合理分担、社会公益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稳定的资金池;同时完善教师补贴机制,明确课后服务工作量与绩效挂钩。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突破学校教师单一供给模式,引入退休教师、高校学生、专业机构等多元力量,既丰富课程内容,又减轻在职教师负担。

值得关注的是,儿童自身的权益与需求同样不容忽视。红星新闻调研显示,小学生日均在校时间已达 7 - 8 小时,过度延长课后服务可能影响身心健康。部分试点学校推行的弹性上下学制度提供了新思路:将固定时间改为时间段,课后时段设置体育锻炼、艺术培养、科普实践等自选课程,既满足家庭差异化需求,又尊重儿童自主选择权。专家建议,教育政策制定应建立儿童参与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代表座谈等形式,充分吸纳青少年群体的真实声音。

破解小学生课后照护难题,不仅关乎千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更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这需要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学校优化管理、用人单位主动担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构建多元共治的协同机制,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综合:中青评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注小学生放学时间:一场关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