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发表于 2025-5-15 16:09

警惕食品包装上的 “文字游戏”:除了 “零添加”,这些套路也要当心!



近年来,食品包装上 “零添加”“零蔗糖” 等宣传语层出不穷,部分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通过模糊表述、概念偷换等手段玩起 “文字游戏”。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除了 “零字号” 宣传,市场上还存在多种误导性包装话术,需引起消费者警惕。
“零添加” 背后的概念迷雾
“零添加” 是当前食品包装的热门标签,但这一表述的实际内涵却暗藏玄机。
某品牌蚝油在瓶身显著位置标注 “0 添加”,下方小字却注明 “仅指不添加苯甲酸钠、山梨酸钾两种防腐剂”;一款益生菌发酵乳的 “零添加” 则特指 “不含明胶、合成色素、甜味剂”。业内人士指出,商家往往选择性强调未添加的某类成分,却回避其他可能存在的食品添加剂。
更值得注意的是,“零添加” 可能混淆 “生产过程添加” 与 “最终产品含有” 的概念。广东省食品检验所专家解释,即便标注 “零添加色素 / 防腐剂”,食品仍可能通过原料带入相关成分。例如,酱油酿造过程中天然产生的色素,虽未直接添加,但最终产品中依然存在。
针对这一乱象,2025 年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明确禁止使用 “不添加”“无” 等模糊表述,该标准将于 2027 年 3 月 16 日正式实施。
“无蔗糖” 不等于 “无糖”:甜味剂的隐身术
“0 蔗糖”“无糖” 标签同样存在误导空间。
一款白桃乌龙味乳酸菌饮品标称 “0 蔗糖”,配料表却含有食用葡萄糖;某 “0 添加蔗糖” 酸奶虽未检出蔗糖,却添加了三氯蔗糖(一种人工甜味剂)。广东省食品检验所专家指出,蔗糖仅是糖类的一种,根据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25),“无糖” 需满足总糖含量≤0.5g/100g(mL),且甜味只能来自天然食材。部分产品用甜味剂替代蔗糖,虽降低了热量,却可能让消费者误以为 “更健康”。
专家提醒,消费者应仔细查看配料表,注意 “阿斯巴甜”“三氯蔗糖” 等甜味剂的标注,避免被 “无糖” 噱头误导。
商标设计中的视觉陷阱
部分商家通过商标设计制造误导。某酸奶品牌两款产品均在包装正面突出 “0” 字,其中蓝色 “0” 代表 “蔗糖为 0”,红色 “0” 右下角标注 “TM”(商标标识),实际配料中含有糖分。这类设计利用消费者对 “0” 的直观联想,将商标与 “零添加” 概念捆绑。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律师商家泉指出,此类行为涉嫌不正当竞争。商标的核心功能是区分商品来源,若企业故意放大 “0” 字、混淆其与产品属性的关联,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暨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贤凯强调,监管部门需加强对商标使用的规范,防止企业通过视觉设计误导消费。
理性消费从看懂标签开始
面对花样百出的包装话术,专家给出消费建议:
关注配料表:优先选择配料简单、添加剂较少的产品,警惕 “前重后轻” 的成分排序(如前几位为糖、油等)。
区分宣传语与国家标准:对 “天然”“低脂”“高钙” 等模糊表述保持理性,以营养标签(如 NRV%)和执行标准为准。
善用过渡期政策:2027 年新版标签标准实施后,“零添加” 等违规表述将被禁止,消费者可关注政策落地后的市场变化。
市场监管部门亦需加强源头治理,加大对虚假宣传、商标滥用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引导企业回归产品质量竞争。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姚欢庆建议,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商标注册与使用的合规性进行常态化审查,筑牢消费维权防线。
食品包装的 “文字游戏” 本质是商业伦理与消费权益的博弈。随着标准完善和监管强化,行业终将告别 “话术内卷”。对消费者而言,拒绝盲目跟风、培养科学消费习惯,才是破解 “套路” 的关键。
(综合:半月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警惕食品包装上的 “文字游戏”:除了 “零添加”,这些套路也要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