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锅免责不可取,“网约摩的” 平台需担起安全重责
近期,“网约摩的” 平台在多地陆续上线,凭借价格方面的优势,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然而,伴随这一新兴出行方式而来的,是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平台在相关协议中明确的多种免责情形,使其深陷舆论的风口浪尖。
在公路交通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传统摩的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无牌无证的司机、不透明的价格以及随意违规的驾驶行为,构成了城市交通的灰色地带。“网约摩的” 的出现,本有望成为打破这一困局的关键。借助线上平台的资质审核、明码标价以及行程追踪功能,原本零散的摩的服务似乎能够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以 2024 年 8 月上线的 “搭摩行” 平台为例,其业务已覆盖湘粤等地的十余县市,日均订单量达 8000 单,充分彰显了市场对这类服务的强烈需求。
但在这看似前景光明的行业背后,实则暗藏诸多隐患。当我们仔细研读平台的 “用户协议” 时,会发现其中充斥着大量免责条款。例如,“摩的一下” 平台声称自身仅承担交易撮合角色,对于司机未佩戴头盔、超速逆行等违规行为概不负责;“搭摩行” 也强调自己只是信息中介,不承担服务质量方面的责任。这些看似在法律层面无懈可击的措辞,实际上是将安全风险直接转嫁给了乘客。
摩托车本身就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这并非危言耸听。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 年,18 - 35 岁青年摩托车驾驶人的万人事故数,是汽车驾驶人的 2.58 倍。相关资料表明,摩托车交通事故率是其他车辆的 4 倍,每公里致命危险率约为小汽车的 20 倍,在与汽车相撞时,死亡率更是高达 97%。乘客选择摩托车出行时,其安全保障本就比乘坐汽车脆弱许多。而如今,平台试图凭借一纸协议逃避责任,这无疑对乘客的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一旦发生事故,依据平台的免责声明,乘客极有可能面临求偿无门的艰难处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的资质审核工作正在逐渐流于形式。尽管部分平台宣称会在线下对司机的驾照、行驶证进行审核,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漏洞。一些驾驶经验不足,甚至没有驾照的人员也混入了司机队伍,这无疑给乘客的出行埋下了一颗颗 “定时炸弹”。倘若平台仅仅依靠简单的免责声明,而不切实加强对司机资质的审核与管理,那无疑是对乘客生命安全的漠视。
新兴业态若想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坚守安全底线,而保险问题同样是 “网约摩的” 面临的一大挑战。尽管一些平台提及要求司机和乘客购买保险,但保险金额的具体数额、理赔流程的详细细则等都不明确。在实际发生事故后,保险能否真正发挥作用,帮助乘客和司机降低损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平台在这一关键环节,不能仅仅将购买保险当作一项表面工作来应付,而应积极与保险公司展开合作,完善保险机制。确保一旦发生事故,保险能够迅速、有效地介入理赔流程。只有让乘客能够安心乘车,“网约摩的” 才有可能真正成为城市出行的有益补充,而不是始终徘徊在风险边缘,成为令人担忧的 “灰色选择”。
商业的本质绝非是将风险转嫁给用户的零和游戏。作为通过技术手段汇聚大量司机的平台,一方面享受着交易抽成带来的收益,另一方面却对安全责任避而远之,这显然违背了 “收益与责任对等” 的基本商业伦理。商业价值的实现,绝不能以牺牲用户安全为代价。平台的责任清单,不应被免责条款所占据,而应以切实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来书写。唯有如此,“网约摩的” 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安全、便捷的出行选择。毕竟,没有任何一个行业能够通过 “甩锅” 行为赢得未来,只有筑牢安全基石,才能驶向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综合:红辣椒评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