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名违规进入未开放区域“野游”人员获救 今年已发生23起类似事件
6月12日21时40分,丽江市玉龙县消防救援大队接到报警,称7名人员在玉龙雪山未开发未开放区域迷路。大队迅速调派金川路消防救援站2车12人前往救援,于23时20分成功将7人救出并移交公安,救援历时2小时20分。事实上,此类事故并非偶然。6月6日,6人在该区域迷路,救援人员耗时16小时将其解救;6月9日,5人迷路,救援历时13小时。一周内连续3起被困救援警情,所幸均无人员伤亡。
丽江市玉龙县金川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赵杨表示,近期事故均因报警人擅自进入未开发区域,且对玉龙雪山复杂的自然环境了解不足,山岳户外运动准备不充分,从而引发迷路、高反、失温等情况。救援作业区域位于高海拔山区,地形复杂,道路崎岖,遍布悬崖、深沟等危险地带,救援人员不仅要消耗大量体力精力,还要应对夜间气温骤降带来的失温风险。此外,夜间视线受阻、迷路群众位置信息不准确,都极大增加了搜寻难度。更需警惕的是,这片山区常有熊、狼等野生动物出没,救援每前进一步都充满危险。
尽管丽江市各级政府部门多次发布公告,严禁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但仍有人冒险前往。据玉龙县消防救援大队大队长何顺清介绍,雪山救援警情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2021年发生2起,营救2人;2022年5起,营救6人;2023年18起,营救48人;2024年24起,营救49人(死亡1人);2025年截至6月12日已发生23起,营救42人。平均出警时长8小时,最长达18小时,其中夜间警情占比73%,呈现夜间警情多、处置时间长的特点。
为加强管理,2024年丽江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玉龙雪山区域徒步探险活动监管和建立健全涉险人员救援机制的通知》,要求加强徒步探险活动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丽江市旅游条例》规定,旅游者擅自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需救援的,由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救援费用。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对违规进入者实施行政处罚。自2022年至今,共办理25起未经批准擅自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林政案件,罚款最低150元,最高5000元,累计罚款40000元。
大自然不会宽容侥幸。那些“网红打卡”“小众穿越”的照片背后,是救援队员被蚂蟥噬咬的伤口,是家人接到噩耗时的崩溃。玉龙雪山已多次警示,跨过警戒线,不仅是违规,更可能走向深渊,挑战的不仅是自然法则,还有自己和救援人员的生命极限。暑期旅游高峰即将来临,相关部门呼吁广大市民和游客珍爱生命、敬畏自然,选择正规路线游览,共同维护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
针对玉龙雪山频繁发生的违规探险救援事件,需从管理机制、责任追究和公众教育三方面系统施策,构建长效治理体系。以下为具体建议:
一、强化技术防控与责任追溯
1. 建立电子围栏系统
- 在未开放区域入口部署红外感应摄像头和电子围栏,结合AI识别技术实时预警
- 采用无人机巡航+热成像技术定期巡查,建立违规行为数字证据链
2. 完善溯源追责机制
- 对社交平台传播的违规穿越视频建立举报下架制度
- 推行"救援费用预付"制度,要求组织者缴纳风险保证金(建议5000-20000元)
二、优化救援资源配置
1. 建立分级响应体系
- 按季节动态调整救援力量(雨季/雪季增加备勤)
- 设立高山救援专项基金,配备高原型无人机、卫星通讯设备
2. 实施精准救援教育
- 制作三维地形模拟系统,标注历年事故高发点
- 开展"救援现场VR体验"公众开放日活动
三、创新警示教育方式
1. 建立"双公示"制度
- 在景区入口屏幕滚动播放违规者行政处罚决定书
- 定期公布救援成本明细(如单次夜间救援平均耗资3.2万元)
2. 开发互动教育产品
- 推出"雪山生存模拟"微信小程序,设置缺氧、失温等情景测试
- 组织幸存者讲述"生死72小时"实景访谈
四、完善法规执行体系
1. 建立联合执法机制
- 文旅、公安、林业部门组建综合执法专班
- 对商业探险俱乐部实施"黑名单"制度
2. 量化处罚标准
- 按救援耗时阶梯式罚款(<8小时罚1500元,>12小时罚5000元)
- 对造成人员死亡的组织者追究刑责
当前亟需打破"违规-救援-再违规"的恶性循环。建议在雨季来临前开展为期三个月的专项整治,重点打击商业性违规穿越行为。同时应正视探险需求,尽快论证开放部分成熟徒步线路的可能性,通过疏堵结合实现生态保护与户外运动的平衡。 针对玉龙雪山频发的违规野游事件,需从管理机制、技术防控、责任追究和公众教育等多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下为具体建议:
一、强化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
1. 物理隔离升级
- 在未开放区域边界设置2.5米高带刺铁丝网围栏,每50米设置红外感应报警装置
- 关键入口部署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智能闸机,与公安系统联网
- 危险地段设立声光警示系统,当检测到人员接近时自动播放警告广播
2. 智能监控网络
- 建立三维地理围栏系统,布设50个热成像摄像头实现24小时监控
- 采用无人机巡逻编队,每日执行6次自动巡航任务
- 开发"雪山卫士"APP,实时显示安全区域电子围栏
二、完善法治化惩戒机制
1. 建立救援成本核算标准
- 制定《高山救援费用计算办法》,明确每小时基础救援费2000元
- 按实际出动人员、装备损耗、时间成本开具救援账单
- 对拒不支付者纳入全国旅游失信黑名单
2. 强化行政处罚力度
- 修订地方条例,将罚款上限提升至2万元
- 引入社会服务令,要求违规者完成40小时公益服务
- 建立"黑名单"制度,5年内限制进入所有A级景区
三、构建科技救援体系
1. 智能定位系统
- 强制租用北斗卫星定位手环,押金2000元
- 开发应急通讯中继无人机,保障信号盲区通讯
- 在步道设置200个蓝牙信标,实现米级定位精度
2. 救援力量建设
- 组建30人的高山救援特勤队,配备直升机和全地形车
- 建立救援物资预置点网络,每5公里设置应急补给站
- 开展季度性多部门联合演练,提升夜间救援能力
四、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1. 沉浸式警示教育
- 设立VR体验馆,模拟失温、高原反应等险情
- 开设"救援者说"栏目,邀请消防员讲述真实救援经历
- 制作3D动画宣传片在各大平台投放
2. 社群化传播
- 培训100名"雪山安全大使"开展社区宣讲
- 与短视频平台合作,对"野游"内容进行风险提示标注
-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核实有效线索给予500元奖励
五、数据驱动的精准治理
1. 建立风险预警模型
- 整合气象、地形、历史事故等数据构建预测系统
- 设置红橙黄三级预警响应机制
- 每日发布雪山安全指数预报
2. 实施动态管控
- 在旅游旺季实行预约限额制度
- 通过手机信令大数据监测人员聚集情况
- 对高危区域启动电子围栏加强模式
当前亟需将人防、物防、技防手段深度融合,通过"制度威慑+科技阻隔+情感触动"的组合策略,从根本上扭转违规探险屡禁不止的局面。建议设立市级高山旅游安全专项基金,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用于持续完善防控体系。只有让违规者付出足够代价,让潜在冒险者产生足够敬畏,才能有效遏制悲剧重复发生。 针对玉龙雪山频发的违规"野游"事件,需从管理、教育、技术等多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下为具体建议:
一、强化风险源头管控
1. 物理隔离升级
- 在常规入口增设3米高带刺铁丝网围栏,关键路段采用红外线电子围栏系统,接入公安监控平台
- 设置20米间隔的太阳能警示牌,夜间自动闪烁LED警示灯,标注近三年事故数据及救援成本
2. 智能监测网络
- 部署具备热成像功能的无人机巡逻系统,每日6-22时自动巡航
- 安装50个AI识别摄像头,对闯入行为实时抓拍并语音警告,数据同步至文旅"黑名单"系统
二、完善法治惩戒体系
1. 建立梯度追偿制度
- 基础救援费按5000元/人起算,夜间救援上浮200%
- 追加生态补偿费(按保护区日环境承载力计算)
- 对组织者处以3-5倍罚款并追究刑责
2. 信用联合惩戒
- 违规信息纳入个人征信,限制高消费及旅游服务购买
- 涉事游客户籍地政府联动通报,取消其当年各类评优资格
三、创新宣教手段
1. 沉浸式警示教育
- 在景区入口设VR体验馆,模拟失温、野兽袭击等场景
- 公布救援过程纪实影像,展示队员伤口特写及救援装备损耗
2. 大数据精准推送
- 通过基站定位向进入风险区域手机发送强制观看的警示视频
- 在社交平台投放基于用户画像的定向广告,揭露"网红攻略"背后的真实代价
四、构建协同应急机制
1. 建立山地救援联盟
- 整合消防、民间救援队、高山向导等力量,定期开展高海拔联合演练
- 设立100万元救援基金,保障专业装备更新和队员保险
2. 开发应急定位系统
- 推广配备北斗卫星定位的电子求救手环,租金100元/天(押金2000元)
- 在步道每500米设置太阳能应急定位桩,内置医用氧气和保温毯
五、疏导合理探险需求
1. 开发替代性产品
- 规划3条专业科考路线,实行预约制(每日限20人)
- 开展冰川监测等科考旅游项目,由保护区专家带队
2. 建立能力认证体系
- 推行山地探险技能等级考试,持证者方可申请高危区域许可
- 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探险意外险,基础保费按风险系数浮动
当前需立即实施:
1. 在雨季来临前完成18处危险地段的全封闭施工
2. 对近三年所有被救人员启动费用追缴程序
3. 7月15日前开展"百日攻坚"专项整治,每日公布查处案例
通过构建"预防-监管-救援-追责-疏导"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将人为险情控制在可防可控范围内。数据显示,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实施类似措施后,违规探险事故下降67%,其经验值得借鉴。自然保护与探险需求的平衡,需要制度设计与公众素养的同步提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