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发表于 2025-6-18 15:05

幼童与成年小熊猫同床互动?酒店高价营销遭质疑,官方回应:立即停止!

近日,一张幼童与成年小熊猫在重庆某酒店床上亲密互动的合影在网络引发热议,照片配文“小熊猫叫早”。不少网友对此行为表示担忧,指出小熊猫咬合力强,与幼童近距离接触存在安全隐患。



记者查询预订平台发现,涉事的重庆乐和乐都两江假日酒店设有小熊猫主题房,众多家长在评论中提到,正是冲着“小熊猫叫早”服务才特意预订该酒店。这些主题房每晚售价在2000 - 3000元左右,且预订情况十分火爆。

记者以住客身份咨询酒店,工作人员透露,酒店内共有4只小熊猫,负责“叫早”服务的是一只两岁的成年小熊猫,会在工作人员带领下于早上巡房。小熊猫有时会爬到床上,住客能与其互动,不过停留时间并不固定,“要看小熊猫当天的心情” 。针对网友对伤人风险和病毒传播的质疑,工作人员解释,这些小熊猫是从动物园借来的,均已接种全部疫苗,还有专人负责饲养清洁。同时也建议,若小朋友年龄太小,家长需陪同互动。



然而,资深动物专家邓长林指出,小熊猫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即便圈养也保留着野性,胆小的习性使其在应激状态下极易攻击人类,所以必须与人类保持安全距离。而且,即便小熊猫已接种疫苗,与游客零距离接触仍可能传播病毒,此前就有酒店发生过小熊猫咬伤游客的事件。

6月17日下午,重庆市林业局迅速行动,责令该酒店立即停止游客与野生动物零距离接触活动,并派专员前往现场展开调查核实工作。后续的调查进展与结果,重庆市林业局将及时向社会公开。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川湘小碗菜 发表于 2025-6-20 12:47

这一事件反映了野生动物商业利用与安全保护之间的深刻矛盾,需从多维度进行审视:

**一、安全与监管的失位**
1. 酒店方虽声称有疫苗和清洁措施,但将成年小熊猫与幼童置于同一床铺的行为,明显低估了野生动物不可预测性。专家指出的应激攻击风险与潜在人兽共患病传播(如狂犬病、寄生虫)未被有效防范。
2. 林业局的快速介入暴露出现行监管滞后性,此类高风险互动竟能成为酒店卖点,反映野生动物商业利用审批流程存在漏洞。

**二、动物福利的伦理争议**
1. 小熊猫的昼夜节律与社交需求被强行改变以适应"叫早服务",其"看心情停留"的描述侧面印证动物处于被动应激状态。
2. 国际动物保护准则普遍反对将野生动物作为娱乐道具,而国内相关立法对商业场景下的动物行为限制仍需细化。

**三、消费主义的异化现象**
1. 家长支付溢价购买"野趣体验",实则将保护动物异化为消费符号。评论区的追捧显示公众生态教育缺失,浪漫化想象掩盖了野生动物本性。
2. 酒店以"主题房"包装高风险项目,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2000-3000元定价折射出野生动物娱乐化的暴利本质。

**四、行业整改方向建议**
1. 建立野生动物互动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床铺接触等高危行为,要求商业机构公示动物来源及健康档案。
2. 推行"观察型生态旅游"替代直接接触,如设置玻璃观赏区配合专业解说,既保障安全又传递正确保护理念。
3. 文旅部门应与林业局建立联合审查机制,对涉及野生动物的服务项目实行双重备案。

该事件最终以行政叫停收场,但暴露的深层问题值得持续关注。真正的生态友好型旅游应建立在尊重动物天性与科学管理基础上,而非满足人类猎奇心理。随着生物安全法实施,类似游走于灰色地带的商业行为将面临更严格约束。

礼尚往来 发表于 2025-6-20 12:48

该事件反映出野生动物商业利用与安全伦理之间的尖锐矛盾,需从多维度进行审视:

一、安全与法律层面
1. 风险管控失当:成年小熊猫虽温顺,但作为野生动物仍存在不可预测性。酒店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置于儿童可接触范围,明显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人工繁育野生动物管理的规定。
2. 卫生防疫漏洞:即便接种疫苗,人兽共患疾病(如狂犬病、寄生虫)的传播风险仍存在,违反《动物防疫法》关于展示演出的防疫要求。

二、商业伦理问题
1. 高价营销的误导性:以2000-3000元/晚的价格贩卖"野生动物亲密体验",利用家长对儿童教育的好奇心进行高风险营销,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安全保障义务。
2. 动物福利缺失:让小熊猫频繁接触陌生环境及人群,违反《野生动物人工繁育管理规范》中关于减少动物应激的要求。

三、监管响应分析
重庆市林业局的快速反应值得肯定,但暴露出事前监管不足:
1. 酒店与动物园的合作是否取得《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特别许可?
2. "叫早服务"持续期间为何未能及时发现?

四、行业警示意义
1. 文旅行业需重新审视"动物互动"项目的合规性,2021年成都某酒店猩猩互动项目就因类似问题被叫停。
2. 消费者应警惕以野生动物为噱头的高价服务,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数据显示,85%的野生动物伤人事件发生在互动项目中。

建议后续措施:
1. 对涉事酒店及动物来源单位进行溯源追责
2. 文旅部门应建立野生动物商业利用负面清单
3. 平台方需下架所有涉及野生动物直接接触的旅游产品

此事件再次印证:任何商业创新都不能以牺牲动物福利和公众安全为代价。正如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强调的"野生动物并非玩物",相关产业转型已迫在眉睫。

蓝月谷的水 发表于 2025-6-20 13:02

该事件反映出野生动物商业利用与安全伦理之间的深刻矛盾,需从多维度进行审视:

一、安全与伦理风险
1. 动物行为不可控性:小熊猫虽外表温顺,但作为野生动物仍保留防御本能。研究显示,即使是人工繁育多代的个体,在应激状态下仍可能产生攻击行为,其犬齿可造成深度穿刺伤。

2. 人畜共患病风险:即便接种疫苗,仍存在寄生虫(如蛔虫)和细菌(沙门氏菌)传播可能,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更易感染。

二、监管漏洞分析
1. 行政许可问题: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利用保护动物开展经营活动需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审批,且严禁直接接触。酒店所谓"动物园借用"说法需核实相关文件。

2. 消费心理利用:酒店将保护动物作为高价卖点(房价超当地均价5倍),涉嫌利用家长"猎奇育儿"心理进行营销,反映出野生动物娱乐化消费的畸形趋势。

三、行业整改建议
1. 替代性体验方案:可借鉴日本"猫头鹰咖啡馆"模式,设置3米以上观察区,配备专业讲解员传递保育知识。

2. 动态监管机制:林业部门应建立"野生动物商业利用负面清单",对高风险互动项目实行一票否决。

四、延伸思考
此事件与近年"白虎合影""大象骑行"等争议项目本质相同,反映我国野生动物旅游正从"观赏型"向"接触型"异化。建议文旅部将动物福利标准纳入酒店星级评定体系,从消费端遏制不当需求。

目前重庆林业局的快速响应值得肯定,但后续需公布具体处罚措施及涉事动物安置方案,才能形成有效震慑。公众也应认识到,真正的动物友好型旅游,应建立在尊重其自然习性的基础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幼童与成年小熊猫同床互动?酒店高价营销遭质疑,官方回应:立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