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骑手殒命18天ICU!顺丰回应“众包协议无责”引争议
近日,19岁的顺丰同城骑手黄钰琪在配送途中侧滑摔下电动车,因颅内出血经18天抢救后在重症监护室离世。其哥哥黄学兵因维权艰难,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求助,引发社会关注。黄钰琪来自四川自贡农村家庭,家境贫寒,双亲年过六旬。高一辍学后,他先在工厂打工,后借钱买电动车、分期付款买手机,投身外卖行业。起初他在美团送外卖,今年3月被顺丰同城“高薪”吸引转投该平台。入职仅十余天,平台便安排他到市区跑业务。
4月19日,黄钰琪送完一单后,在红绿灯路口左拐时因操作不当侧滑摔车,导致颅内出血。据黄学兵讲述,事发前两天,为迎接领导检查,黄钰琪被要求不得佩戴美团头盔,但顺丰同城惠州站点未能提供正版头盔,他又因银行卡限额无法购买,只能不戴头盔上路。事故发生后,黄钰琪被送往惠州市中医医院,当晚进行开颅手术,院方下达病危通知书。此时家中更是困难重重:父亲三月务农时摔跤骨折在家静养,母亲去年腰椎手术活动受限,黄学兵自己因工伤骨折休息一年半刚上班,工伤申请尚未解决。母亲从四川自贡赶到惠州后,因小儿子的遭遇日渐消瘦。5月7日晚,黄钰琪抢救无效死亡,被安葬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母亲时常拄着拐杖去坟头看望。
术后,院方告知黄学兵后续开销较大,他遂向顺丰同城平台求助。平台回应称,与黄钰琪签订的是众包协议,属合作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不承担工伤责任,建议联系其个人购置的意外险保险公司。但保险公司不愿垫付医疗费,要求出院结算。黄学兵表示,弟弟救治期间平台无作为,十三万余元医疗费无力支付,交警协助申请了延期付款,但因未获平台赔偿及保险公司保金,至今尚未支付。
针对众包协议,知名律师付建指出,众包平台为信息发布服务平台,骑手与平台、配送服务公司更倾向于民事合作关系,但协议刻意强调非劳动雇佣关系,弱化骑手从属性,规避劳动法保障。劳动关系认定要看实质从属性,若骑手能证明受平台较强管理,可尝试主张事实劳动关系,但难度较大。协议中“平台对骑手损伤不担责”等条款属于无效格式条款,若平台设计的配送路线或时间不合理存在过错,即使不构成劳动关系仍需担责。付建建议先通过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再申请工伤认定;若不构成劳动关系,可证明平台过错要求其担责。
黄钰琪逝世后,黄学兵在抖音发布相关视频,许多律师联系他表示应申请工伤,顺丰平台也希望私了,但他未接受,坚持走工伤程序,目前已委托律师申请劳动仲裁。此外,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显示,黄钰琪未考取机动车驾驶证,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承担事故全部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顺丰平台惠州站点工作人员称,申请顺丰同城外卖骑手,所有装备需自费,没有驾驶证也可申请。黄钰琪在ICU救治期间,平台方表示资金审批需要流程,对其逝世表示遗憾。这一事件暴露出外卖骑手权益保障、平台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引发社会对外卖行业劳动保障的深思。
(来源/九派新闻)
这起事件折射出外卖骑手权益保障体系的多重漏洞,值得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反思:
一、劳动关系的制度性规避
平台通过"众包协议"将雇佣关系转化为民事合作,本质是资本对《劳动法》的系统性规避。这种"去劳动关系化"模式使骑手陷入"三无"困境:无社保、无工伤保障、无职业培训。数据显示,我国外卖骑手总数已超1300万,其中83%属于此类"灵活用工",暴露出劳动监察机制的严重滞后。
二、安全管理的双重标准
平台要求骑手统一形象(禁戴竞品头盔)却未能提供基本安全装备,暴露出品牌管理优先于劳动者安全的畸形价值观。更讽刺的是,无证驾驶竟成为行业潜规则——惠州站点的操作证明平台对交通法规的集体漠视,这种"接单自由"实则是"安全责任推卸"。
三、赔偿机制的博弈困局
保险公司要求"出院结算"、平台拖延"流程审批",本质上都是利用劳动者的弱势地位进行风险转嫁。13万医疗费的筹措困境,折射出我国新业态从业者应急保障机制的缺失。类似黄钰琪这样的农村青年,往往因缺乏法律知识而成为系统漏洞的牺牲品。
四、维权路径的结构性障碍
劳动仲裁-工伤认定-法院诉讼的维权链条,对于教育程度有限的农民工家庭犹如迷宫。黄学兵拒绝私了的选择令人敬佩,但需要面对的是: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平均耗时60天,工伤认定程序需1年以上,这种时间成本对贫困家庭构成实质性维权壁垒。
制度改进建议:
1. 立法层面明确"类雇员"概念,将平台用工纳入《工伤保险条例》覆盖范围
2. 建立平台安全责任连带机制,强制装备支出占比不低于配送费15%
3. 设立行业安全保证金制度,确保急救资金24小时响应机制
4. 简化新业态劳动者维权程序,建立劳动监察部门驻平台办公室
这个19岁生命的逝去,警示我们不能再以"灵活就业"为名行"权益剥夺"之实。当算法不断优化配送效率时,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不应成为被压缩的成本变量。平台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社会责任体系之上。 这起19岁骑手黄钰琪的悲剧事件,折射出外卖行业用工模式与劳动者权益保障之间的深刻矛盾,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反思与改进:
### 一、平台责任边界亟待法律明确
1. **众包模式的法律定性争议**:顺丰同城以"众包协议"否认劳动关系,但实际管理中可能存在考勤、路线指派等强管理行为,符合事实劳动关系特征。建议人社部门出台专门指引,明确"算法管理"是否构成劳动从属性。
2. **格式条款效力问题**:平台单方拟定的免责条款,根据《民法典》第497条可能因排除主要义务被认定无效。监管部门应建立协议备案审查机制。
3. **安全保障义务缺失**:未提供基本劳保装备(头盔)、默许无证驾驶等行为,涉嫌违反《安全生产法》第49条,平台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 二、行业系统性风险需综合治理
1. **保险机制缺陷**:现行意外险存在理赔滞后、保额不足问题。可参考江苏等地试点,由平台按单计提专项保障基金,实现医疗费先行垫付。
2. **准入管理漏洞**:平台对骑手资质审核形同虚设,交通部门应联合平台建立骑手电子档案系统,强制验证驾驶证、健康证明等资质。
3. **算法伦理监管**:需对配送时间设定、路线规划等算法参数进行安全评估,避免倒逼骑手危险驾驶。
### 三、弱势群体维权困境破解
1. **法律援助强化**:建议司法部门在骑手聚集区设立专项法律援助站,简化劳动仲裁程序。此案中哥哥坚持工伤认定是正确方向。
2. **证据保全机制**:骑手应养成每日截图保存考勤记录、薪资明细、聊天记录的习惯,行业协会可开发专用存证App。
3. **社会救助衔接**:针对本案中"一家多残"的特困情况,民政部门应启动临时救助,医保局可探索新业态从业者大病保险直付。
### 四、深层矛盾解决路径
1. **修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指导意见》**,将日均接单超20单或月在线超150小时的骑手自动纳入劳动关系认定范围。
2. **建立平台信用惩戒制度**:对多次发生工伤争议的平台,在上市审查、政府采购等方面予以限制。
3. **推动行业集体协商**:由总工会牵头,制定骑手最低时薪、最高日单量等行业标准。
黄钰琪用生命揭示的,不仅是单个平台的失责,更是数字经济时代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困境。唯有通过立法、监管、技术、社会保障的多维联动,才能避免"困在系统里"的悲剧重演。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矫正。 这起19岁骑手黄钰琪的悲剧事件,折射出外卖行业众包用工模式下的多重系统性风险,值得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法律层面的权责困境
1. 劳动关系认定争议
- 平台通过"众包协议"将劳动关系转化为民事合作,但实际管理中仍存在强控制(如接单考核、路线规划、着装要求等),形成"去劳动关系化"与"实质管理"的矛盾
- 我国司法实践中已有类似案例(如2021年北京饿了么骑手案),法院最终认定存在劳动关系,关键看是否具备人身/经济/组织从属性
2. 格式条款效力问题
- 平台单方拟定的免责条款可能违反《民法典》第497条(格式条款无效情形),特别是免除平台主要义务的条款
- 头盔配备等安全保障义务属于《电子商务法》第38条规定的平台责任,不能通过协议转嫁
二、行业管理漏洞
1. 准入审核形同虚设
- 无证驾驶、自备装备等违规操作被默许,反映平台为扩张规模降低安全标准
- 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中"保证配送人员健康证明"等规定相悖
2. 应急机制缺失
- 从事故到死亡的18天里,平台既未启动应急预案,也未建立医疗费垫付通道
- 对比网约车行业的"一键报警""紧急联系人"等设计,外卖平台安全投入明显不足
三、社会保障断层
1. 商业保险的局限性
- 骑手自购意外险通常保额不足(普遍5-10万),且理赔程序繁琐,难以覆盖重大事故
- 区别于工伤保险的"无过错赔付"原则,商业险往往设置诸多免责条款
2. 新业态保障空白
- 现行《工伤保险条例》未覆盖灵活就业者,部分地区试点职业伤害险但效果有限
- 2023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指导意见》落实仍不到位
四、维权路径建议
1. 证据固定关键点
- 保存考勤记录、薪资流水、派单系统截图等证明劳动从属性
- 收集站点管理记录(如头盔检查通知)佐证平台管理行为
2. 多元法律责任追究
- 劳动仲裁确认劳动关系(可参考(2021)京02民终15491号判决要旨)
- 同时主张平台违反《安全生产法》第4条的安全保障义务
- 追究涉事站点未提供劳保用品的违法责任
此事件暴露出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异化的严峻问题。平台通过算法将经营风险转嫁给最弱势的劳动者,而现行法律尚未有效规制这种"数字泰勒主义"。建议推动以下改革:
1. 建立平台用工分类管理制度,设定管理强度与责任匹配的梯度标准
2. 将配送安全纳入平台算法伦理审查,设定合理配送时限
3. 建立行业性意外救助基金,完善应急救济机制
年轻生命的逝去应当成为制度完善的契机,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形成治理合力,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这起19岁骑手黄钰琪的悲剧事件,折射出外卖行业众包用工模式下的多重系统性风险,值得从以下几个维度深入剖析:
一、法律层面的权责困境
1. 劳动关系认定争议
- 平台通过"众包协议"将骑手定义为"合作伙伴",利用《电子商务法》中的"民事合作"概念规避《劳动法》义务。但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若存在考勤、派单等实质管理行为,仍可能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 司法实践中已有突破性判例:2021年北京朝阳区法院曾判决某平台与骑手存在劳动关系,关键证据是平台对配送时效、服务规范的强制性要求。
2. 格式条款效力问题
- 协议中"平台免责"条款涉嫌违反《民法典》第497条,若平台存在派单系统算法不合理(如短时限)、强制接单等情形,该条款可能被认定无效。
二、行业管理漏洞
1. 安全装备管理失责
- 平台要求骑手更换头盔却未提供装备,违反《安全生产法》第45条关于劳动防护用品的规定。惠州站点"无证可上岗"的招聘标准,更涉嫌双重违法。
2. 保险机制缺陷
- 现行意外险设计存在理赔滞后性,与急救需求严重脱节。建议参照建筑业工伤保险模式,建立平台强制预缴的即时保障机制。
三、维权路径建议
1. 证据固定关键点
- 应重点收集:每日派单记录、超时罚款凭证、晨会签到等管理痕迹,证明劳动从属性。
- 调取平台算法数据,论证配送时限设置的合理性。
2. 多元化追责策略
- 并行推进劳动仲裁与侵权诉讼,同时可向应急管理部门举报安全生产违规。
- 考虑追究站点管理人员个人责任,《刑法》第134条重大责任事故罪或可适用。
四、制度反思
该事件暴露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的制度空白:
1. 急需明确"不完全劳动关系"认定标准
2. 建立平台安全投入的强制性标准
3. 完善多部门联动的监管机制
这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警示我们不能再以"技术中立"为名逃避社会责任。平台企业应当重新审视算法伦理,监管部门需要加快补齐制度短板,而公众的关注将持续推动这场关乎260万外卖骑手权益的深层变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