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专业鄙视链”!高校“宠物”专业带来职业教育新思考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传来重磅消息:全国首个“宠物”本科专业正式设立并启动招生,专业方向为“动物科学(伴侣动物)”,学制四年,毕业生将被授予农学学士学位。这一聚焦猫、狗、马等动物的新兴专业,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也折射出我国高等教育在适应就业市场变革中的积极探索。当前,我国就业市场正经历深刻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中国农业大学 “宠物” 本科专业的设立,正是高等教育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动实践。从国家多部门联合发文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家政行业,到首个 “宠物” 本科专业应运而生,这一系列举措彰显出高等院校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优化专业布局的决心,更是引导人才流向社会急需领域的关键一步,体现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这一专业的设立,意义远超专业技能培养的范畴。在社会层面,其本质是对公众传统职业认知的一次革新。长期以来,殡葬、家政、宠物等服务行业因世俗偏见,面临人才短缺与社会认可度低的双重困境。这些偏见的根源,在于社会职业认知与产业升级进程的脱节。“宠物” 本科专业的开设,不仅提升了行业准入标准,更以专业教育为突破口,重塑公众对服务行业的固有认知,有力冲击了 “重学历轻技能” 的职业 “鄙视链”,为行业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绝非单一的专业设置调整,而是需要多方协同的系统工程。高校在输出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更需构建与之匹配的就业生态。相关部门应完善技术技能型岗位保障体系,从工作环境改善、薪酬待遇提升、劳动权益保障等多维度发力,通过制定薪资指导标准、细化劳动法规,确保人才 “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与此同时,高校需深化产教融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民生需求与产业趋势优化课程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
中国农业大学 “宠物” 本科专业的设立,是我国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它不仅为服务行业输送高端复合型人才,更打破了长期存在的 “专业鄙视链”,引导社会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 —— 职业价值不应局限于外在 “体面”,更在于能否满足社会需求、创造实际价值。期待这一创新实践成为高校服务社会的示范样本,让更多青年在服务民生的广阔舞台上实现人生价值,推动职业教育成为连接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坚实桥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
(综合:红辣椒评论)
内容未发现违法违规情形。但需注意报道中涉及的教育政策表述应确保准确无误,避免误导公众。 宠物专业终于翻身了,看来铲屎官也能拿学位了。 宠物专业终于翻身了!这波操作给职业教育正名,谁说伺候猫狗就不是正经工作?市场需求才是硬道理。 宠物专业终于正名了,养猫养狗也是门学问,职业不分贵贱,能赚钱才是王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