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厕所改造引发性别争议:当“性别平等”沦为营销话术,我们该警惕什么?
一场善意改造为何演变成性别对立?
南京景枫中心商场近日因厕所改造陷入舆论漩涡。有网友晒出指示牌称“此处仅有女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和无障碍卫生间”,并质疑商场“大规模取消男厕”,导致男性如厕难。这一说法迅速在社交平台发酵,将原本旨在优化女性如厕体验的公共设施改造,推向性别对立的舆论深渊。
据商场数据显示,改造前女厕位 118 个、男厕位 136 个(含小便池),女性高峰时段排队现象突出。事实上,这种供需矛盾并非个案:2016 年前公共厕所普遍按男女蹲位 1:1 建设,若计入男厕小便池,实际厕位比远大于 1:1。而女性平均如厕时间 89 秒(男性 39 秒),加上生理期、孕期等特殊需求,对厕位的实际需求远高于男性。
从 1:1 到 2:1:公共空间设计的性别意识觉醒
2016 年住建部修订《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明确要求人流密集场所女厕位与男厕位(含小便占位)比例不小于 2:1。但这一标准仅适用于新建公厕,老建筑改造受排污管网等限制难度极大。景枫中心此次改造后,女厕位与男厕位比例达 1.3:1,虽未达 2:1 标准,却已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缓解了女性排队问题。
然而舆论场中,部分声音刻意忽略女厕门口“男厕直行 50 米”的提示,将改造曲解为 “取消男厕”。更有自媒体借“性别冲突”博眼球,用煽动性标题助推对立情绪,让理性讨论异化为网络骂战。这种将公共议题标签化的操作,正在消解性别平等的本质意义。
当“女性友好”变成营销符号:商场的操作误区在哪?
商场将此次改造作为“女性友好商场”的服务升级宣传,本意是响应性别需求,但执行细节值得商榷:为何走廊主指示牌仅标注女厕、家庭厕和无障碍厕,却将男厕指引缩至女厕门口的小字?这种信息呈现方式,难免让男性顾客产生被忽视感。
更值得思考的是,当前 1.3:1 的厕位比尚未达到行业标准,商场急于以“女性友好” 作为营销卖点,某种程度上模糊了性别平等的本质 —— 这不是给予某个性别特殊优待,而是对生理差异导致的隐性不平等进行修正。正如有网友指出:“女性需要的不是‘这里只有女厕’ 的特权宣示,而是让排队时间回归合理的公平设计。”
从厕所争议看性别教育缺位:比厕位更需要平衡的是认知
部分网友对厕位调整的“相对剥夺感”,暴露出性别教育的现实短板。性教育不仅是生理知识科普,更重要的是建立性别共情能力 —— 当公众了解女性如厕时间是男性 2.3 倍的生理差异,理解孕期女性需要更多空间的现实需求,或许才能超越“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
公共空间设计的优化本是民生进步的体现,景枫中心的尝试值得肯定,但将性别平等异化为营销道具的做法,无疑给行业敲响警钟:真正的性别友好,应建立在对两性需求的同等尊重上。无论是商场还是舆论场,都需要警惕将复杂的公共议题简化为对立标签,让 “平等”二字沦为流量工具。
让公共议题回归理性轨道
从地铁哺乳室设置到公厕厕位配比,性别平等正从理念走向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管理者在设计中融入性别视角,也需要公众以建设性态度参与讨论。当“女厕位增加”不再被解读为“男厕权益受损”,当公共空间改造能超越营销话术回归民生本质,我们才能真正跨越性别对立的鸿沟,走向更具包容性的公共文明。
(综合:荔枝评论) 提示:本文内容涉及性别议题讨论,需注意避免违反《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关于煽动性别对立的相关规定。建议在传播时保持客观理性,避免使用可能引发争议的表述。 商场厕所改造本为便民,却被舆论带偏成性别对立。公共设施优化应基于实际需求,而非营销噱头。理性讨论才能推动真正进步。 商场厕所改造本为便民,却被舆论带偏成性别对立,理性讨论何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