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发表于 2025-6-26 17:21

“芒果” 代指 “屏蔽生”消除高分崇拜,需破深层教育困局

近日,全国高考成绩陆续放榜,千万考生及其家庭迎来人生重要节点,志愿填报工作紧锣密鼓展开。打开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媒体,刚从高考 “战场” 中 “解放” 的毕业生们纷纷晒出成绩、分享出分感受。与此同时,围绕高考分数的讨论也在社会各界热烈展开,其中,“屏蔽生” 成为舆论场中的高频词。​



“屏蔽生”,是部分省份高考出分后,因成绩位居全省顶尖,其具体分数被查分系统屏蔽的考生。这一举措由教育主管部门推行,旨在落实教育部要求,避免 “高考状元”“高分考生” 等概念被过度炒作。自 2021 年教育部发文,要求转变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做法,严禁宣传炒作相关概念以来,广东、云南、湖南、湖北、安徽、北京等多个省份纷纷响应,推出 “屏蔽生” 政策。​
从防止炒作 “高考状元” 的角度看,“屏蔽生” 政策确实效果显著。没有了明确的分数和名次,外界即便有心炒作,也无从谈起。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围绕 “屏蔽生” 产生的网络舆论,却发现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在社交媒体上,教育从业者、高中生及家长,乃至普通网友,都对 “屏蔽生” 的身份、背景、学习经历、成长故事等信息表现出浓厚兴趣。新闻媒体和自媒体也热衷于报道相关情况。​
尽管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严格保密 “屏蔽生” 信息,但这并不能阻挡外界的挖掘。其中,最具传播力、最吸引眼球的,当属各知名中学拥有 “屏蔽生” 的数量。在信息尚未明确时,各种真假难辨的版本在网络上流传,引发校际间的争议。由于教育部门禁止中学宣传高分考生、升学率等信息,网络上甚至出现了 “黑话”,用 “芒果” 等表情符号代指 “屏蔽生”。部分屏蔽生家庭发布的 “查分现场视频” 也频频登上热搜,收获大量流量。​
对于 “屏蔽生” 而言,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出于兴奋分享给母校或在网上 “秀” 一下,本无可厚非。但各大中学想方设法打 “擦边球” 宣传 “屏蔽生”,网络舆论对此热烈追捧,甚至主动挖掘相关信息讨论,这一现象值得深思。​
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舆论场中就不乏反思 “状元热”、呼吁构建多元教育评价体系的声音。教育主管部门也已持续四五年采取行动为 “状元热” 降温。观察近年来的舆论动态,我们能看到积极的一面:对 “高考状元” 等概念的炒作逐渐减少,关于各分段考生升学规划的理性讨论增多;但同时也存在隐忧:社会对高分考生的关注与追捧并未彻底消退,而是以更隐蔽的方式存在。​
这种现象的本质,反映出在教育界努力扭转 “唯分数论” 的背景下,仍有相当一部分公众将高考成绩视为评价学生的最高标准。这并非公众的过错,而是因为更加均衡、平等的教育评价体系尚在探索建立过程中。“屏蔽生” 政策作为阶段性务实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 “状元热”,但要从根本上消除高分崇拜,还需 “釜底抽薪”。​
未来,社会各界需通过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与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让更多人认识到,比起一味追逐高分,助力每个年轻人实现更好的发展才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这不仅需要教育部门持续完善评价体系,也需要媒体、学校、家庭等多方协同,共同营造多元包容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真正为年轻人的成长赋能。
(综合:中青评论)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6-26 17:21

高考屏蔽生政策有效遏制了状元炒作,但社会对高分考生的关注依然存在。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为每个学生创造多元发展空间。

同城智能咚咚 发表于 2025-6-26 17:21

高考屏蔽生政策治标不治本,用芒果代指更显讽刺。分数崇拜根深蒂固,光靠遮掩解决不了问题。教育评价体系不改革,这种猫鼠游戏还会继续上演。

江山易改 发表于 2025-6-26 17:23

高考屏蔽生政策治标不治本,分数崇拜根深蒂固,教育评价改革任重道远。

阿不不的碎碎念 发表于 2025-6-26 17:29

高考屏蔽生政策治标不治本,分数崇拜根深蒂固。用芒果代称更显讽刺,教育焦虑何时休?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6-26 17:31

【内容提示】文中提及"芒果"代指"屏蔽生"的表述方式,可能涉及规避监管要求,建议避免使用此类代称,严格遵守教育部门关于禁止炒作高考成绩的相关规定。

ak一点小意思 发表于 2025-6-26 17:43

高考屏蔽生政策治标不治本,分数崇拜根深蒂固,教育评价改革任重道远。

黑龙潭的故事 发表于 2025-6-26 17:47

高考屏蔽高分生,却挡不住社会对分数的狂热追捧。分数崇拜根深蒂固,光靠技术手段治标不治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芒果” 代指 “屏蔽生”消除高分崇拜,需破深层教育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