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点借款却收到10万贷款?消费者怒诉宜享花“套路贷”
消费者黄先生近日向央广网啄木鸟投诉平台反映,6月16日他登录“宜享花”平台查询贷款额度,在未签署任何协议的情况下,数小时后竟收到国民信托有限公司汇入的99900元贷款,这笔12期分期贷款总利息达13458.41元,年化利率高达23.99%。更让他无奈的是,当他次日联系客服申请提前还款时,对方称需先还三期贷款才能协商一次性结清,这意味着他将承担高额利息损失。黄先生回忆,当日他接到“有贷款优惠额度”的电话后,下载宜享花App填写个人信息,页面显示额度为99900元,他关闭App前未进行任何借款操作。而宜享花运营方宜信微佳公司在回复函中称,客户系正常申请借款,各环节均由本人自主操作,且有协议强制展示环节。但黄先生提供的贷款合同显示,借款人签名处为机打签名,他坚称从未进行过电子签名。好在经协商,他于6月20日完成本金退回,未产生其他费用。
类似“被贷款”的案例并非个例。安徽的杨女士在短视频平台点击贷款广告后,仅输入身份信息便“被放款”8万元,且全程未看到利息、还款期限等信息;山东的卜先生在“悦分期”App查看额度后,银行卡被私人转账1800元,却被要求5天后还款3474元,疑似遭遇“高炮”套路。这些案例中,平台普遍设置提前还款障碍,如不支持首期结清,或要求对公转账等非常规操作,而一旦逾期,借款人往往面临暴力催收、“爆通讯录”等威胁。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查询额度即放款”的模式涉嫌剥夺消费者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根据《电子签名法》,有效的电子签名需满足“签名人专有”“签署过程可控”等条件,机打签名若未经本人授权则不具法律效力。而《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要求贷款流程需有强制阅读合同环节,但现实中部分平台跳过人脸识别、数字证书等验证步骤,仅凭手机号或姓名生成合同,存在身份认证缺失问题。
专家分析,“高炮”灰色产业链之所以猖獗,一方面源于隐私信息泄露导致目标精准锁定,另一方面则因电子合同监管细则尚未细化,平台利用技术漏洞违规操作。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金融管理部门应联合公安、法院开展专项整治,严惩诱骗放贷、非法催收等行为;同时消费者需提高警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避免向非正规平台泄露个人信息。当前,完善电子签名技术标准、建立全国统一认证平台、推行举证责任倒置等监管措施,已成为遏制此类乱象的迫切需求。
(来源/央广网)
提示:该行为涉嫌违反《电子签名法》《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存在违规放贷、侵犯消费者知情权等问题。建议依法查处。 套路贷又出新花样,查个额度就放款,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监管部门该出手了! 查询变贷款,这哪是金融服务,分明是金融陷阱。平台耍流氓,消费者买单,监管部门该出手了。 贷款平台套路深,查询额度变放款,这哪是金融服务,分明是抢劫。电子签名成摆设,监管漏洞被钻透,消费者权益谁来守。 贷款平台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避免套路贷等违规行为。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选择正规渠道办理贷款,维护自身权益。监管部门需加强整治,净化金融市场环境。 贷款平台套路深,查个额度就放款,这不是服务是陷阱。电子签名变机打,消费者权益何在?监管部门该出手了,别让查询变强贷成为行业潜规则。 贷款平台套路深,查个额度就放款,这不是服务是陷阱。电子签名变机打,合同条款玩消失,消费者权益何在?监管部门该出手了,别让金融创新变成坑人工具。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