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市场AI扎堆,家长花数千元买的可能是“二手建议”
随着2025年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当下最关注的事情。近期,AI志愿填报成为热门话题,相关产品受到广泛关注。“新华视点”记者就“AI填志愿是否好用、是否靠谱”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图片由AI生成)
近期,“AI一键生成最优志愿方案”“AI大模型,让志愿填报不再靠‘蒙’”等各类AI填志愿产品扎堆上线,成为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的“香饽饽”。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最近一段时间,AI志愿填报相关话题播放量接近一亿次。记者在工作日上午观察到,平台上有数十个直播间在推销AI填志愿产品和服务,单个直播间最多有几千人同时在线。在一个志愿填报咨询机构的直播间,主播称其使用的AI辅助填报工具能根据考生分数、地区、偏好等信息一键生成志愿填报方案。她边介绍边演示,输入相关信息后,不到一分钟,一份包含专业、院校以及标注录取概率的志愿列表就生成了,评论区有不少人提问咨询。
一名北京考生表示,周围同学和家长都很关注AI填志愿产品,很多人已经试用过。目前较为热门的AI填志愿产品,有的是教育部门推出并面向高考生免费开放的;有的由互联网企业开发,多数服务免费;还有的来自志愿填报垂类公司,价格从百余元到几千元不等。记者走访线下高考志愿填报机构发现,AI填志愿也是今年机构服务主推的卖点。四川考生小杨说,高考前家长花4000多元找了一家志愿填报辅导机构,“机构宣传今年升级了AI志愿填报功能,准确度更高,就被说动了。”
北方地区一名考生家长近日购买了一款AI高考志愿填报产品,“这款产品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进一步筛选。”该家长称,此前试用了多款类似产品,感觉功能大同小异,生成方案速度快,但比较大众化。记者注意到,有主播称所使用的AI填志愿软件为“省考试院官方指定软件”,但实际并非如此。
高考志愿填报App优志愿创始人兼CEO耿忠诚表示,个别机构声称其AI填志愿产品为自主研发,以此收取更高费用,实际上用的是免费AI大模型。一家从事AI辅助志愿填报机构的工作人员称,一些机构会把订单转给他们来做,再将方案转卖给考生和家长,“加价几百元或上千元”。
那么AI给出的志愿方案靠谱吗?志愿填报软件开发商北京清智领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曹长丹介绍,AI填志愿的原理是把数据“喂”给AI,比如往年各省份高校录取信息、教育部门公开志愿数据、高校官网信息、各地人才招引数据等。“在此基础上,告诉AI足够的个人信息和填报要求,它就能给出建议。”对于AI填报志愿的准确性和参考价值,一名北京考生说:“感觉数据挺全的,给出的院校和我之前了解的差不多。”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小强认为:“从技术角度看,AI辅助填报志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考生和家长缩小需掌握的信息范围,给出看起来比较成形的参考方案。”“数据是决定AI填志愿靠谱与否的关键因素。”耿忠诚表示,如果收录的数据不全,比如不包含位次信息、部分地区加分等情况,AI给出的结果就会有误差。
记者以2025届考生身份,向多个AI软件输入推荐报考院校指令,发现不同AI软件给出的结果各异,“冲稳保”不同梯队的9所院校中仅2所有重合。记者还注意到,AI在展示深度思考过程中,多次提及自身局限性,如“仍缺少多所大学2024年录取数据”“部分信息来自抖音视频,需进一步验证其准确性”等。
多名业内人士提到,当前不少AI工具存在“幻觉”问题,可能编造看起来合理可信实际上错漏百出的信息。“去年590分对应位次是1万名,但AI告诉我位次在5000到6000。”山西一名考生家长说。曹长丹认为,一些AI工具有效信息增量不足,给出的结果仅停留在历史数据的机械匹配,缺乏对动态政策、个体差异和深层需求的挖掘。“算法能够高效处理分数、专业热度等数据化信息,但很难洞察不易量化的个人发展关键维度。”
北京一名中学教师举例说,学生的家庭背景可能影响其是否选择培养周期长、学费高的专业,学生的抗压能力决定了其能否适应某些高压职业环境……“这些极其重要的个人化因素,恰恰是算法模型无法通过标准数据获取并纳入推荐逻辑的。”
受访专家表示,在填报志愿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AI工具,通过“人机协同”做出最优选择。6月19日,清华大学沈阳教授团队发布《2025高考志愿填报工具使用指南》,系统总结了高考志愿相关的100多个AI提示词模板。张小强表示,提示词、上下文交流内容等会影响AI的结果输出,应学会使用AI工具,与其有效“沟通”。
耿忠诚认为,在采纳AI建议前,应认真核实AI给出的志愿填报方案,再次查阅学校历年录取分数、录取位次和院校专业信息等,减少AI“幻觉”和数据误差带来的影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张冉建议,考生和家长在选择付费AI填志愿服务前,尽可能了解产品“底细”,如模型使用的训练数据、填报逻辑等;使用过程中,尽量明确孩子的个人偏好等个性化参数,让AI更清楚报考需求。
近段时间,各地教育部门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重庆、北京、山西等多地依托互联网和志愿填报专家团队,帮助考生熟悉志愿填报规则、流程和操作,提供咨询指导。
多名专家提醒,考生和家长要仔细阅读各省招考中心印发的报考指南、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和院校官网公布的招生政策等。“应让AI回归‘工具’本位,避免过度依赖而产生误判。”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高考处副处长张玉国说。
(来源/新华社)
提示:AI志愿填报产品宣传需确保数据真实准确,不得虚假宣传或夸大功效。相关机构应依法经营,不得违规收取高额费用。考生家长应通过正规渠道获取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AI填报志愿虽便捷,但家长考生需理性看待。数据准确性是关键,建议多方核实信息,结合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做出最适合的选择。科技助力教育,但决策仍需以人为本。 AI填报志愿不过是商家收割焦虑的新镰刀,数据不全算法粗糙,几千块买来的可能还不如百度免费搜索。 AI填志愿看似高科技,实则割韭菜新套路。数据不全算法浅,家长花大钱买了个寂寞。 AI填志愿看似高科技,实则数据拼凑,家长花钱买的是二手信息。志愿填报岂能靠算法,人生选择岂能交给机器?警惕AI幻觉误导考生未来。 AI填志愿看似高科技,实则割韭菜新套路。数据不全还收费几千,家长的钱太好骗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