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粉丝“网红律师”身份造假,揭开擦边人设背后的平台审核漏洞
在网红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14 万粉丝的 “网红律师” 西绿被曝实为连法考都未通过的假律师,这一事件引发公众对职业网红真实性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西绿本名赵某某,通过摆拍法庭记录、伪造律师工作内容,精心打造出 “精英、专业” 的网红律师人设,最终却被揭穿是彻头彻尾的骗子,其账号也已不可查见。但这一事件所暴露的问题,远不止一个骗子被揭穿那么简单。专业人士涉足网红领域本是好事。律师、医生等专业人士利用自身知识为公众提供有价值信息,既能提升平台内容质量,又能满足公众需求。然而,前提是他们必须具备真实的专业资质,是真律师、真医生。像西绿这样的假律师能成为 “网红律师”,不仅揭开了某些 “职业网红” 的虚伪画皮,更凸显了平台资质审核存在的巨大漏洞。
需要资质门槛的职业,在网络上打造人设或贩卖知识时,平台核验资质是基本常识。对于医疗等账号的认证,一些平台有严格规定,但对于那些昵称中不带相关职业字样,却发布大量相关专业内容的账号,平台的监管就显得模糊不清。西绿的昵称中没有律师字样,却日常分享律师工作内容,靠擦边律师身份博流量,这种带有明显误导性的 “职业网红”,是否在平台资质审查范畴内,这是一个亟待明确的问题。
在网络平台上,假律师、假医生并非个案。这些 “职业网红” 深谙流量玩法,他们刻意追求猎奇情节,编造耸人听闻的谣言,将不明真相的观众引入歧途。他们往往比真的专业人士更懂网络传播,也更有可能成为网红,博眼球、赚流量、谋私利,背后甚至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
当专业服务异化为骗子的流量生意,受害的不仅是消费者,更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国家卫健委曾提醒,不能把医疗科普当做牟利工具。《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也明确要求,申请注册从事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账号,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其提供相关材料并核验,还应在账号信息中加注专门标识。但在执行层面,这些规定是否得到有效落实?部分平台的举报选项里甚至没有 “博主无专业资质” 这一项,这无疑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具体到西绿事件,其通过摆拍、伪造等方式打造精英律师人设,博取流量,甚至为线下商业行为加持,是否涉嫌诈骗需要进一步研判。平台理应扛起监管责任,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自媒体账号的监管,对纵容无资质者发布专业内容的平台进行必要惩戒,提高违规成本。
专业服务不是真人秀,假借专业身份牟利的骗子理应人人喊打。我们需要真正的专业人士走出象牙塔,却绝不需要 “西绿们” 把执业资格证变成美颜相机里的虚拟道具。同时,公众也需提高辨别能力,对有擦边之嫌的 “职业网红” 及缺乏专业依据的内容保持警惕并举报,避免上当受骗。毕竟,对着镜头 “露富”“露身材”“露法庭记录” 的律师,本身就透着不正常。
(综合:红星评论)
【法律风险提示】该行为涉嫌违反《刑法》第266条诈骗罪、《律师法》第13条非法执业规定,以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关于资质认证要求。平台需依法核验专业资质,用户应警惕无证人员发布专业内容。 网红律师造假现形,平台审核形同虚设。专业领域岂容骗子横行,该好好整治了。 假律师装精英骗流量,平台审核形同虚设。专业领域岂容骗子横行,该好好整治这些网络蛀虫了。 网红律师造假事件警示我们,平台应加强资质审核,公众也要提高警惕,共同维护网络诚信环境。专业领域不容虚假,擦边人设终将露馅。 假律师装精英,平台审核形同虚设,14万粉丝被骗得团团转。专业领域岂容骗子横行,该好好整治这些擦边网红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