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经济破千亿:少林寺灵隐寺年收入超10亿,年轻人为何愿为“情绪疗愈”买单?
从少林到峨眉,这些名寺圣山不仅是家喻户晓的文旅景区,更在众多影视作品中留下了“名门”印记。经过多年发展,寺庙拉动的经济早已超越门票与香火本身,延伸至文旅、餐饮、文创及周边、影视与演出等多个领域,相关周边销售更是覆盖线上线下各类渠道,甚至融入了直播带货等新兴模式。有公开数据显示,寺庙经济已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盈利可观的板块,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至2026年间有望突破千亿。那么,这些知名寺庙的具体收入情况如何?又是什么吸引了大量游客呢?从收入规模来看,全国头部寺庙相关景区和项目如少林寺、九华山、峨眉山、灵隐寺、雍和宫、灵山大佛等,年收入可达数亿元到逾十亿元。这类景区的核心收入来源于门票和香火,部分门票还包含景区内交通等费用。这些头部寺庙景区的年游客量至少达数百万人次,携程等平台显示,整体门票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还有一些包含多个项目的套票,价格相对较高。例如,九华山门票160元,景区内大巴车50元,索道85元起,缆车55元起;少林寺门票80元,门票加《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的套票为299元;灵隐寺有不同线路组合的一日游产品,价格从75元到138元起不等;峨眉山门票160元,单程或往返索道票从45元到120元不等,含门票、索道及观光车等服务的套票为370元。
具体数据方面,峨眉山A(000888.SZ)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10.13亿元,归母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增长3.08%;扣非归母净利润2.38亿元,同比增长2.18%;基本每股收益0.45元。公开信息显示,灵隐寺2023年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门票总收入3.6亿元(去除其他一日游产品),2024年游客量约1100万人次,推测门票收入约3.3亿元。五台山2024年旅游收入约7.96亿至8.5亿元,其中门票收入约6.96亿元,游客接待量超690万人次,经济贡献显著。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九华旅游,603199.SH)财报显示,2024年营业收入约7.64亿元,同比增长5.64%;归母净利润约1.86亿元,同比增长6.5%。九华旅游的主要业务包括酒店、索道缆车、客运、旅行社等,2024年来自酒店业务的收入约2.37亿元,同比增长1.05%;索道缆车业务收入约2.93亿元;客运业务收入约1.59亿元,同比增长31.24%;旅行社业务收入约6236.92万元。今年第一季度,九华旅游营业收入约2.35亿元,同比增长30.13%。
寺庙经济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和文化体验。劲旅网创始人魏长仁分析,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易焦虑,寺庙带来的情绪疗愈为他们提供了舒缓情绪的出口;同时,许多寺庙历史悠久,其建筑及留存的书画等物品极具价值,能给人良好的文化体验;此外,可爱化的挂件等新兴文创产品也深受年轻人喜爱,此前电子木鱼的流行,用户多为90后甚至95后的年轻人便是例证。
在文旅联动与文创经济方面,寺庙经济的核心收入虽为门票和香火,但从上述门票构成来看,还包含了不少旅游线路、相关交通、文化演出等。素斋等相关餐饮也是一大收入,如第一财经记者曾到访的香积寺,其特色素斋设有自助餐,品类丰富,客人众多,人均100多元。
峨眉山在文旅融合发展上表现突出,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信息显示,近年来峨眉山推出一系列提振文旅市场的优惠政策和文旅消费活动,赴国内外重要客源地开展宣传推介60余次。2023年,峨眉山景区接待游客595.55万人次,同比增长114.61%;实现门票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248.38%。目前,峨眉山正积极发展体育旅游、文旅康养、夜间经济等文旅新业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奋力建成世界级旅游景区。2024年,峨眉山市持续推进文旅消费复苏向好,举办美食节、非遗巡游、峨眉武术传承大会、越野挑战赛等精彩纷呈的活动,吸引了八方宾朋,景区接待游客达6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其中入境游客19万人次,同比增长202%。
少林景区则通过文化活动与演出拓展收入来源,第一财经记者曾实地采访国际旅游小姐大赛,少林景区是活动巡游中的一站,有武术表演迎接仪式,演出配乐包含方言、普通话和英语等多元化语言服务,结合晚间的《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少林系的整体收入涵盖门票、香火、文化活动、演出、药局、文创、武术教学等。
文创产品作为寺庙经济的一大收入,已形成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模式。第一财经记者在部分电商平台看到,灵隐系列手串、峨眉山冰箱贴、灵山的相关挂件等都很热销。公开资料显示,雍和宫的香灰手串售价为普通饰品三倍以上,单月销量突破十万条;灵隐寺布局抖音快手,打造禅意MCN内容矩阵,粉丝量累计突破百万,实现数字化分成;“少林欢喜地”上线淘宝店,2020年的年销售额达2300万元。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灵隐寺、雍和宫、少林寺、九华山、五台山等公开数据和采访了解到,以总收入来看,行业门票收入占比30%多、香火占比20%多、文创产品占比18%、餐饮住宿占比9%、文化活动占比6%、数字服务占比5%,剩余收入来自新兴业务或其他。
随着少林寺等知名寺庙的经济拉动作用越来越大,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比如寺庙是否适合大规模商业化?有时毫无关联的商家来蹭品牌和热度,是否会影响消费者口碑?据公开信息,辽宁大悲寺僧人生活清苦,严格执行戒律,禁止香客捐钱;南京栖霞寺十年未涨素斋价格;终南山隐修寺庙,坚持多年将信众捐来的财物用于资助留守儿童;上海报恩寺的智祥法师,用30年时间救助了至少5000只流浪动物……
魏长仁表示,我们要客观看待寺庙经济,正常的门票、香火或者周边文创是没有问题的,寺庙也需要运作和生存,尤其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而言更是必要。文旅的联动在当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下进行,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也有利。但凡事要有规则和底线,不能贪婪和过分商业化。这需要整个行业包括文旅业界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规范整体市场,严惩违规行为,共同维护市场的健康发展。
(来源/第一财经)
提示:报道中涉及宗教场所商业化运营内容,需注意《宗教事务条例》相关规定,避免过度商业化描述。宗教活动场所应保持非营利性质,商业行为需符合法规要求。 寺庙变商场,信仰成生意。年轻人求心安,商家数钱忙。商业化无度,佛门清净何在? 寺庙变商场,信仰成生意,这香火钱烧得比股市还旺。年轻人求的不是佛,是心灵按摩。 寺庙经济蓬勃发展,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文旅产业。年轻人追求心灵疗愈,寺庙提供精神寄托,这种文化消费值得肯定。但商业化需有度,保持宗教场所的庄重与纯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寺庙变商场,信仰成生意,年轻人花钱买心安,商家数钱笑开颜。 寺庙变商场,信仰成生意。年轻人求心安,资本笑开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