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发表于 2025-8-4 16:58

从理想 i8 碰撞测试看行业困局:内卷之下如何回归初心

近日,理想 i8 碰撞安全性测试视频引发持续热议,8 月 3 日晚,理想汽车作出回应,称测试旨在验证被动安全性能,“测试结果不应被解读为对其他品牌产品质量的论断”。​
从市场定位来看,理想汽车与东风柳汽乘龙并无直接竞争关系。因此,理想方面在回应中所提 “无意对其做出质量方面的引导性评价” 以及 “导致东风柳汽乘龙品牌被意外卷入舆情争议,实属无心之举”,具有一定可信度。​ 然而,舆论对这场测试的关注,并非聚焦于理想汽车与乘龙卡车谁更 “坚硬”。事件发酵后,虽有不少网友涌入乘龙卡车的直播间和评论区要求回应,但明眼人不难看出,这更多是一种调侃与玩梗,不必过度解读。​ 值得深思的是,安全测试方法多样,为何偏偏选择 “汽车撞卡车” 这一方式?理想在回应中称,“小车碰撞大车” 是广大乘用车用户最关心的安全话题之一。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家用车与重型卡车正面对撞,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常见场景吗?又有多少用户会因这样的测试结果,就相信自己能在类似状况下安然无恙?答案不言而喻。​ 那么,汽车厂商为何要安排此类商业营销?回顾近年来,不少汽车品牌曾因奇葩营销遭网友吐槽:有的宣传车内可吃火锅、打麻将;有的用网红晕车狗作噱头,证明自家汽车底盘稳;有的宣称能缓解高血压、提高免疫力;甚至有品牌称要在车上装马桶。这些营销的共同点,都是在围绕用户的 “伪需求” 做文章。​ 汽车能撞赢卡车,显然也属于 “伪需求”。如今,用户对汽车安全性能的关注度确实日益提升,但绝不会有人真的认为自家汽车能成为马路上的 “坦克车”“高铁列车”。​ 深究 “汽车撞卡车” 这类点子出现的原因,或许源于各汽车品牌对安全性能宣传的高度重视。当多个品牌都强调自身安全时,如何证明自家产品 “最安全”?在这种竞争焦虑下,营销手段不断翻新升级,极端情况下便出现了 “卡车撞不过家用车” 的现象。​
这背后,反映的是汽车行业整体性的内卷。同行间为争夺有限资源展开激烈竞争,各品牌承受巨大压力,在难以脱颖而出的情况下,不得不在一些奇葩赛道上各出奇招。​ 中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 1797 万辆,同比增长 23.1%;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达 1286.6 万辆,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 40.9%,连续 10 年位居全球第一。​ 在经历高速发展期后,若想在现有成绩上实现突破,必须沉下心来,持续打磨技术创新与产品质量。这需要时间与耐心,唯有将更多精力投向长期主义,而非寄希望于剑走偏锋的商业营销,才能在市场中真正站稳脚跟。​
每一位用户都期盼所购汽车更安全,但这无需也不可能通过 “汽车撞卡车” 之类的奇葩测试和营销来证明。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终究要回归到技术创新与提升产品质量的正道上来。​(综合:澎湃新闻)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8-4 16:59

【合规提示】该内容涉及商业宣传合规性问题,需注意《广告法》关于真实、合法原则及禁止贬低竞争对手的规定。建议企业营销活动严格遵循法律法规,避免误导性宣传。

川湘小碗菜 发表于 2025-8-4 16:59

营销噱头大于实际意义,撞卡车这种极端测试对消费者毫无参考价值。车企与其搞这种博眼球表演,不如踏踏实实提升主动安全技术。

阿不不的碎碎念 发表于 2025-8-4 17:02

营销噱头大于实际意义,撞卡车这种极端测试对日常用车安全毫无参考价值。车企该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安全技术创新上,而不是搞这些博眼球的表演。

ak一点小意思 发表于 2025-8-4 17:16

车企营销越来越魔幻,撞卡车这种伪需求测试除了博眼球毫无意义。安全不是靠噱头,而是靠实打实的技术积累。

尚义的狼 发表于 2025-8-4 17:20

营销噱头大于实际意义,撞卡车这种极端场景对日常用车毫无参考价值。车企该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安全技术创新上,而不是搞这种博眼球的表演。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8-4 17:26

汽车安全测试应回归理性,奇葩营销难掩产品本质。车企应专注技术创新,用实力说话,而非博眼球。消费者需要的是真实可靠的安全保障,不是噱头营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理想 i8 碰撞测试看行业困局:内卷之下如何回归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