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因“订书钉材料不对”被打回?破除形式主义势在必行
近日,一则科研项目因订书钉材料不符合要求而未能通过结题的新闻,引发了科技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看似荒诞的案例,折射出当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过度形式化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据《半月谈》报道,某材料科学研究项目在结题验收时,因使用的订书钉材料 "不合格" 而未获通过。这一案例听起来像个笑话,却让广大科研工作者感同身受、笑不出来。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非个例。一些科研管理部门频繁要求科研人员提交进展报告、提前进行考核、过度摸底调查、重复组织验收,让科研工作者疲于应付,大量精力被耗费在非科研工作上。
众所周知,订书钉的材质与科研项目的质量和成效毫无关联;短时间内反复提交进展报告,正式答辩前多次进行 "预答辩",也缺乏实际意义。然而,在 "形式合规压倒一切" 的错误导向下,这些不必要的要求却成了科研工作的 "拦路虎" 和 "绊脚石"。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反思,及时整改,才能提高科研效率,避免科研人员做 "无用功"。
应当明确的是,"形式合规" 本身并非坏事。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是保障项目有序推进、资金规范使用、成果按期产出的基本前提。从制度设计的初衷来看,设置评审流程、材料模板、考核节点等,都有其合理性,在提升科研治理水平方面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当管理逻辑逐渐滑向机械化执行,当 "是否符合材料清单" 凌驾于 "是否有科研价值" 之上,当文件格式的微小误差都能让整个项目受阻时,"合规" 就演变成了脱离科学精神的形式主义。
表面上看,"必须使用不锈钢订书钉"、"材料准备 15 大类 65 份" 等要求,只是一些繁琐的细节。但深层原因在于,部分科研管理部门长期形成了路径依赖 —— 以资料堆叠、流程完备来体现 "工作到位",以可量化、可检查的 "指标" 来评判科研质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造成了大量时间资源的浪费,也忽视了科研生态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一些管理人员为规避责任,将制度设计得过于细致,生怕遗漏任何环节而被追责。说到底,这是一种以规避责任为导向的管理逻辑。当 "不出错" 成为管理者的首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时,吹毛求疵就成了必然选择。然而,科研活动在这种束缚下,很难实现高效开展。
要遏制这种不良倾向,关键在于推动科研管理理念的转型。一方面,应优化制度设计的 "最先一公里",从科研实践出发,减少 "想当然" 的条款,增加弹性与信任空间。管理文件不应越来越厚、越来越细,而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的发挥空间。另一方面,要打通制度执行的 "最后一公里",避免层层加码、机械套用。对于科学家集中反映的问题,应及时回应、调整,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科研管理不能一味求稳,更不能以 "守规矩" 代替 "促创新"。减少无意义的要求,压缩重复冗余的流程,既是对科研人员的尊重,也是科研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科学探索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管理应当为这种不确定性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不是为了自身便利给科研工作者增添阻碍。充分尊重科研工作的特性与科研工作者的正当诉求,才是破解科研领域形式主义顽疾的根本之道。
(综合:中青评论) 科研管理应注重实质成果,避免形式主义束缚创新活力,让科学家回归科研本身。 科研管理沦为钉书钉检查,形式主义扼杀创新。该管的不严,不该管的瞎较劲,科研人员精力都耗在应付检查上了。 科研管理沦为形式主义,订书钉都能卡项目,创新从何谈起? 科研管理沦为钉书钉检查,形式主义害死人。创新被条条框框束缚,何谈科技强国? 提示:科研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律,避免形式主义。过度强调形式合规可能违反科研诚信原则,需警惕行政化管理对科研创新的制约。 形式主义害死人,科研精力都耗在订书钉上了! 科研管理沦为形式主义,订书钉比成果重要,真是本末倒置。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