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发表于 2025-8-7 16:02

假院士行骗多年,是谁在为其 “开绿灯”?

近日,一名自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 的男子身份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核查,中国科学院官网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无此人。8 月 5 日,相关方面证实,该 “院士” 身份系伪造。​

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假院士竟能在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多年招摇撞骗,畅通无阻。这一现象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从涉事单位的表现来看,信息核实环节的失守是假院士得逞的重要原因。广东惠州一所小学曾聘请阮少平为课程导师,学校工作人员称,因其与内部人员相识,便以朋友身份入校,未作严格核查,甚至在官方报道中宣扬其 “院士” 身份。某地中医医院官网也曾发布阮少平莅临调研指导的信息,医院领导对其寄予厚望,同样未对其身份进行核实。在信息传播高度便捷的今天,查证院士身份并非难事,中科院官网名单公开透明,只需轻点鼠标即可验证真伪。但这些单位却连最基本的核实工作都未做到,轻易相信陌生人的一面之词,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这反映出相关人员工作态度的敷衍与职业素养的欠缺。​
部分机构对 “头衔” 的盲目追捧和功利心态,为假院士的骗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教育领域,一些学校急于借助院士等高端人才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将聘请 “院士” 当作办学亮点,以此吸引生源、获取政绩。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往往只看重头衔带来的光环,而忽视了对人员真实资质的考察。阮少平正是利用了这一心理,用伪造的院士身份满足学校的虚荣需求,双方一拍即合,使得骗局不断延续。在医疗行业,一些医院也希望借助权威专家提升自身的医疗水平和声誉,对所谓 “院士” 的到访不加甄别,同样成为了受害者。这种 “唯头衔论” 的风气,扭曲了学术和专业领域的评价标准,让真正有能力和贡献的人才被忽视,而虚假的头衔却大行其道。​
此外,社会整体对权威的过度迷信,在一定程度上也纵容了假院士的行为。在大众认知中,“院士” 是学术领域的顶尖代表,有着极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人们往往不假思索地选择相信,很少有人会主动质疑其身份的真实性。阮少平深谙这一点,不仅伪造院士身份,还堆砌 “中医世家传人”“古法针灸传承人” 等虚假头衔,利用大众对传统医学和抗疫英雄的崇敬心理,进一步强化其虚假人设,让更多人上当受骗。而当假院士在各种场合频繁露面,不断积累所谓的 “知名度” 和 “可信度” 时,社会大众更难以察觉其骗局,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假院士招摇撞骗多年,损害的不仅是涉事单位的声誉,更破坏了学术和社会的诚信体系,误导公众认知。要杜绝此类现象再次发生,涉事单位必须深刻反思,加强内部管理,严格规范邀请嘉宾、聘请专家的审核流程;社会各界应破除 “唯头衔” 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相关部门也要加大对身份造假、学术欺诈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力震慑。​
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让学术回归纯粹,让社会充满真实与诚信,彻底铲除假院士之流招摇撞骗的土壤。​ (综合:澎湃新闻)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8-7 16:02

经核查,该内容涉及伪造院士身份等违法行为,可能违反《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请勿传播不实信息,谨防法律风险。

礼尚往来 发表于 2025-8-7 16:02

假院士横行多年,查证只需一分钟,某些单位却连这点功夫都不愿做,真是懒政到家了。

江山易改 发表于 2025-8-7 16:08

假院士横行多年,查个官网都懒得动手,某些单位是眼瞎还是心盲?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8-7 16:12

假院士事件警示我们,必须严把身份审核关,杜绝弄虚作假。各单位应增强责任意识,完善核查机制,共同维护学术诚信和社会公信力。

蓝月谷的水 发表于 2025-8-7 16:20

假院士横行多年,查个官网都懒得动手,这工作态度也是绝了

阿不不的碎碎念 发表于 2025-8-7 16:23

假院士横行多年,查证只需一分钟,某些单位却连这点功夫都不愿做,真是懒政到家了。

情不自禁 发表于 2025-8-7 16:29

假院士横行多年,查个官网都懒得动手,某些单位真是懒政到家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假院士行骗多年,是谁在为其 “开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