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岁男童补习课期间坠亡:安全防线为何失守?
“42 岁冒着风险生下的小儿子,怎么就这么没了……” 浙江温州鹿城区的王女士泣不成声,12 天前那个傍晚,7 岁的曾虹博在补习班上永远离开了她。这个本该在暑假里嬉笑奔跑的孩子,生命定格在 14 楼坠落的瞬间,留给家庭的是无尽的破碎与追问。截至 8 月 7 日,事件仍在调查中,但几个关键细节已刺痛公众神经:家长从未被允许进入教室,只能在门口接送;事发时,包括曾虹博在内的三个孩子被老师安排在一个 “隐藏的小房间” 里玩耍;而这个房间的窗户既无护栏,还拉着厚厚的窗帘 —— 安全隐患与管理疏漏交织,让一场本可避免的悲剧有了发生的可能。更令人揪心的是,室内缺乏监控设备,事发经过至今无法完整还原。
家长坦言,选择这家补习班,正是冲着 “退休名师” 的招牌。然而,“名师” 光环之下,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能力?这个藏身居民楼的教学点,是否持有合法办学资质?连基本的监控和安全防护设施都不齐全,这样的场所为何能接纳未成年人开展培训活动?
事发后,当地教育局表示 “正协助处理后续事宜”,但舆论更关注的是:悲剧发生前,这些散落在居民楼、写字楼里的 “地下补习班”,究竟由谁来监管?监管的触角能否穿透隐蔽的教学空间,提前排查安全隐患?
近年来,寒暑假期间的儿童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孩童玩仿真厨具被卡手指、兴趣班场地设施缺陷导致摔伤…… 每一起意外的背后,都暴露着安全意识的淡漠与防护措施的缺位。儿童安全无小事,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起悲剧应当成为一记沉重的警钟。对于家长而言,为孩子选择培训机构时,不能只看师资与口碑,更要实地核查场地安全、办学资质等 “硬指标”;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需加大对 “黑补习班” 的排查力度,将安全检查从 “事后补救” 转向 “事前防范”,让监管真正 “长牙带电”;而每一个教育从业者都必须明白,手中握着的不仅是学费,更是一个个孩子的生命安全与家庭的信任。
孩子的笑声不该被意外打断,成长的路上更容不得丝毫侥幸。唯有各方共同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 (综合:正观黄河评论)
儿童安全无小事,补习班监管需加强,家长选择机构时要重视安全设施和资质,共同守护孩子健康成长。 补习班安全漏洞何时休?7岁生命换不来监管觉醒?家长盲目追名师,机构只顾收钱,监管形同虚设,悲剧注定重演! 补习班安全漏洞百出,监管形同虚设,孩子生命谁来守护? 补习班安全漏洞夺命,监管何在?家长血泪质问,名师招牌遮不住管理失职。高楼窗户无护栏,三个孩子独处暗室,这不是意外是责任事故。教育局别光善后,该查查这些黑补习班怎么遍地开花。暑假安全警钟年年敲,悲剧却一再重演,监管不能总当马后炮。 补习班安全漏洞夺命,监管何在?家长血泪警示:选机构先看资质再谈成绩。 【监督提示】该事件涉及未成年人安全事故,报道需严格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避免过度渲染细节。同时应核查补习机构资质问题,防范非法办学风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