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质疑校服质量遭拘留7天:维权变“寻衅滋事”,谁在践踏法律尊严?
2023年12月,甘肃庆阳市宁县盘克镇36岁男子邓建国因在网上反映儿子校服存在质量问题,被校服厂商报案后,遭宁县公安局网络安全监察大队以寻衅滋事为由行政拘留7天。这场突如其来的处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被拘留后,邓建国的精神状态急剧恶化,不仅导致夫妻感情破裂、婚姻走向解体,还被工作单位辞退,更被诊断出患有抑郁症,生活瞬间坠入低谷。为寻求公道,邓建国在2024年1月10日向宁县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却收到维持原处罚的决定;随后他向庆城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将宁县政府、宁县公安局告上法庭,2024年7月11日其诉讼请求被依法驳回。不服一审判决的邓建国并未放弃,继续向庆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最终,庆阳市中院二审认定,宁县公安局的行政处罚决定程序违法、认定事实证据不足,依法应予以撤销,但因案涉拘留决定已执行完毕,已无撤销必要,警方需承担7天拘留的国家赔偿3237.08元。
当下,上网发视频曝光已成为民众常见的维权方式,邓建国或许从未想到,自己仅仅因为质疑校服质量,就遭遇拘留,并从此陷入妻离子散、失业患病的困境,这场或许不够理性的维权,让他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而他人生的剧变,追根溯源正是源于宁县公安局的行政处罚决定。但在整个案件处理过程中,宁县相关部门给出的结果和决定存在诸多可疑之处,甚至前后矛盾,让人对执法公正性产生严重质疑。
首先,宁县公安局以寻衅滋事为由拘留邓建国,但寻衅滋事的定义明明是行为人在公共场所无事生非、肆意挑衅,实施殴打、辱骂、强占财物或扰乱秩序等行为以破坏社会公共秩序。邓建国是在多方沟通未果、维权无门后才上网发视频,且其对校服质量的质疑有一定事实基础,何来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即便他的维权方式存在过激、不当之处,视频中包含部分未经证实的信息,也与寻衅滋事毫不相干,庆阳市中院的判决已印证了这一点。那么,宁县公安局究竟依据什么作出如此处罚?作出决定的人,是不懂法还是存在偏颇?
其二,据邓建国所述,警方明知他要申请行政复议,却未告知其可申请暂缓执行,而是让他签了相关文书后直接投入拘留所。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安机关作出行政拘留决定时,应明确告知被处罚人享有申请暂缓执行的权利及具体流程。若未履行告知义务,可能导致被处罚人错过申请时限,损害其合法权益。显然,宁县公安局的做法不符合法定流程,如此急切地控制其人身自由,不禁让人怀疑:这是不是为了“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是否存在滥用执法权的情况?
其三,校服质量是否存在问题,直接关系到邓建国维权行为的正当性。庆阳市质量计量检验检测中心对涉事厂家生产的夏季校服抽样检测发现,其棉含量不达标,不符合国家标准;庆阳市市场监管局官网消息也显示,在后续专项行动中,包括兆春服装厂在内的校服供应商被查出多项问题。但宁县市场监管局此前的检测结果却称校服符合要求,这究竟是为何?是宁县市监局检测部门技术落后、标准滞后,还是背后另有隐情?
尤为关键的是,庆阳市中院已认定宁县公安局的行政处罚决定程序违法、事实证据不足,可为何仅由宁县公安局赔偿邓建国3237.08元,却看不到任何相关责任人为此担责?邓建国只因关心孩子健康、对校服质量疑点提出质疑,就无端失去7天自由,背负沉重心理枷锁,家庭和事业毁于一旦。这样的判决结果,与其遭受的损失相比,实在不相称。
邓建国的遭遇,暴露出部分基层执法机关在处理民众维权诉求时的傲慢与偏见。为消除影响、捂住舆论,他们似乎更倾向于用执法权打压维权者,对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企业却偏听偏信、极力维护。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背后是否存在利益链条,是否涉及以权谋私。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当执法者自身凌驾于法律之上,用权力随意碾压民意诉求,损害的不仅是个体权益,更是公众对司法体系的信任。唯有让每一次执法都严守程序、锚定事实,让违法执法者付出应有代价,才能筑牢法治防线,让民众在遭遇不公时敢发声、信法律。因此,对于执法者的违法行为,处理绝不能轻描淡写、“罚酒三杯”,必须彻查违法处罚的原因,将责任追究落实到人,给蒙冤者和公众一个交代,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尊严。
(来源/极目新闻)
公民依法维权应受保护,执法部门更应严格依法办事。此案警示我们,基层执法必须规范透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才能赢得民心。正义虽迟但到,期待更多阳光执法案例。 维权反被拘,法治社会岂能如此荒唐?校服质量关乎孩子健康,质疑何罪之有?执法者滥用权力比劣质校服更可怕! 提示:该内容可能涉及对执法机关行为的质疑,需注意言论边界,避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规定。 维权反被拘,法治何在?校服质量存疑却打压家长,权力任性令人心寒。 维权反被拘,法治何在?校服质量存疑却打压举报者,权力任性令人心寒。七天平反难抵家破人亡,3237元赔偿是对正义的羞辱。执法者违法不究,谁还敢说真话? 维权反被拘,法治何在?校服质量存疑却打压家长,公权力滥用令人心寒。法院终审还了公道,但破碎的家庭谁来赔?执法者违法成本太低,百姓维权代价太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