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亿文化项目“空转”迷局:假院士如何骗过真招商?
近日,一起涉及 33 亿元的文化投资项目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自称 “苏辙后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 的苏文,在与河南郏县签订苏东坡文化投资项目协议三年后,项目未实质性开展,其身份与行为的诸多疑点也随之浮出水面。这一事件不仅暴露出个人诚信与身份造假的问题,更折射出文化投资领域监管的薄弱环节,以及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存在的盲目与短视。苏文的身份真实性存疑。经调查核实,他所宣称的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其所属机构实为民间组织,与俄罗斯官方科学院并无关联。而 “苏辙第 41 代后人” 的身份,也缺乏确凿证据支撑,其提供的家谱与公认的苏氏宗谱无法对应。更值得注意的是,苏文名下多家公司,要么执照被吊销,要么处于注销状态。如此种种疑点,让这位 “光环” 加身者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时间回溯至 2022 年,苏文与河南郏县签订了总投资额达 33 亿元的苏东坡文化投资项目协议。该项目计划建设东坡书院、东坡书院大酒店及三苏纪念堂等多个子项目,声势浩大。然而,三年过去,项目却陷入 “空转”,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郏县方面表示,当初与苏文签署的只是 “框架协议”,因后续条件未谈妥,并未实质开展合作。
但公众不禁要问,当初为何会与一位身份疑点重重的人士签订协议?为何没有对其背景和项目可行性进行严格审查?这些一查便知的问题,是真的未被察觉,还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这背后反映出的地方招商冲动和监管缺位,值得深刻反思。 这起事件揭开了文化投资领域的部分乱象。一方面,文化投资不应成为某些人牟取利益、沽名钓誉的工具。苏文顶着诸多头衔,频繁出现在各地招商与文化活动场合,以文化之名行逐利之实,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文化投资市场秩序,也对真正致力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人士造成了冲击。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能被 “院士”“后人” 等名头迷惑。一心想着引进几十亿的大项目以彰显政绩,却放松了警惕,甚至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忽略了对项目和相关人员最基本的调查核实。
尤其需要警惕的是,在这类事件中,有时并非简单的 “失察”,而可能存在一种心照不宣的 “默契”—— 招商方急于出政绩,投资方需要平台和背书,双方对光环背后的疑点选择视而不见,各取所需。郏县坐拥三苏文化这一宝贵资源,希望通过文化项目招商引资,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在推进过程中缺乏严谨态度和科学规划,宝贵的文化资源很容易变成某些人牟利的 “幌子”,最终受损的不仅是项目,更是地方政府的公信力。
文化投资应回归理性与专业。文化项目不同于普通买卖,它连接着历史根脉,维系着百姓情感,承载着社会价值。从事文化投资的人,必须真正懂文化、有敬畏之心;地方政府则要切实担负起监管和引导的责任。对于类似郏县东坡书院综合体建设项目,应在前期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专家论证,确保项目符合当地文化发展规划与市场需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资金使用、建设进度等方面的监管,防止项目沦为 “空中楼阁”。
值得关注的是,此类事件的发生,或许与我国自古以来过于轻信 “头衔” 的文化土壤有关。古语有云:“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在传统观念里,人们往往认为一个人头衔响亮,说话就靠谱、有分量,头衔往往被视为能力、地位与信誉的象征。然而,正是这种对头衔的盲目崇拜,如同 “雾里看花”,容易让人看不清真相,就像东郭先生救狼的寓言,只因轻信了狼的伪装,最终险些引祸上身。
文化投资关乎历史传承与公共利益,绝不能沦为数字游戏。此次事件应成为一个转折点,提醒全社会:面对诱人的光环与承诺,唯有保持清醒的质疑态度,坚持脚踏实地的核查,才能避免受骗,成就实事。 (综合:红辣椒评论)
提示:该事件可能涉及虚假宣传、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建议相关部门依法调查处理。 假院士真忽悠,33亿项目成空谈,地方招商饥不择食该反思了。 假院士遇上真招商,33亿项目成空谈,地方政府该醒醒了。文化投资不是儿戏,光看头衔不查底细,活该被骗。 假院士骗真招商,33亿项目成空谈,地方招商饥不择食该反思了。 假院士骗真招商,地方政府该反思了。33亿项目成空谈,文化投资岂能儿戏? 招商引资需擦亮双眼,文化项目更应审慎把关。地方政府要警惕虚假光环,加强项目审核,确保文化投资真正造福社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