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0 万客运站闲置十年:惠民工程不容 “沉睡”
一项总投资 3600 余万元的惠民工程,建成后却十年未曾启用。黑龙江绥化东城客运站的闲置困局,不仅让当地群众继续忍受着老旧车站的出行不便,更暴露出重大项目建设与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记者调查:建成十年的客运站为何 “大门紧闭”?
近日,记者赶赴绥化展开实地调查。在东城客运站现场,记者看到这座 2015 年就已建成的建筑,如今大门紧锁,院内荒草丛生,玻璃幕墙多处破损,与不远处人头攒动却设施陈旧的老客运站形成鲜明对比。
当地交通运输局给出三点解释:一是车站门前滞迁房屋直至 2021 年底才拆除,影响验收;二是施工单位验收资料报送滞后;三是工程尚未完成最后结算。
但记者核查发现,所谓的 “滞迁户” 位于客运站西侧空地,并不影响车站运营。而争议焦点集中在竣工验收环节 —— 施工方持有 2018 年盖有相关单位公章的《竣工工程验收报告》,但因未填写日期,被当地政府认定验收完成时间为 2023 年。此外,1800 余万元剩余工程款的结算问题,也已拖延多年。
追问根源:决策与治理的双重短板
值得注意的是,绥化市并非仅有这一处客运站闲置。另一座投资五千余万元的六合客运站,同样 “建而不用” 最终改作他用。
两座车站的困境,折射出项目决策阶段的论证不足。尽管当地工作人员强调建设时正值长途客运市场繁荣期,但不可否认的是,项目启动前缺乏对市场变化的预判,对财政承受能力和运营可持续性的评估也显粗糙。
更关键的是,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部门间协调不畅、责任落实缺位。竣工验收标准的争议、工程款结算的拖延,本可通过有效沟通解决的问题,却在漫长的推诿中演变成十年难解的困局。
深层反思:惠民工程如何真正惠民?
重大民生工程往往跨部门、跨任期,绥化的案例再次警示:若缺乏明确的时限管理和责任追溯机制,极易沦为 “糊涂账”。
专家指出,此类项目必须强化全过程监管,对验收、结算等关键环节设定刚性时限;建立健全任期责任制,杜绝 “新官不理旧账”;更要在决策源头做好可行性论证,将财政资金的每一分投入都用在刀刃上。
目前,当地群众最迫切的期盼,是这座闲置十年的客运站能早日启用。央视新闻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追问 3600 万惠民工程何时能真正惠及民生。
惠民工程的本质是为民服务,唯有在立项、建设、运营的全链条中压实责任,才能让每一分公共投入都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综合:中青评论)
惠民工程闲置十年令人痛心,必须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公共资源真正服务民生。 这哪是惠民工程分明是劳民伤财 十年闲置简直荒唐 十年闲置客运站 惠民工程变摆设 决策失误谁担责 纳税人的钱打水漂 决策失误浪费惊人,十年闲置令人痛心,惠民工程成了摆设,责任追究必须到位。 该项目涉嫌违反《政府投资条例》关于项目审批、建设及竣工验收的相关规定,存在决策程序不规范、资金使用监管缺位等问题,建议有关部门依法介入调查。 决策失误浪费惊人,十年闲置令人痛心。惠民工程变烂尾,监管缺失难辞其咎。 决策失误浪费惊人,十年闲置令人痛心。审批监管形同虚设,惠民工程沦为摆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