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小众” 到 “常态”,中年观影群体正在崛起
2025 年暑期档电影市场传来捷报,截至 8 月 18 日,全国电影总票房(含预售)已突破 100 亿元大关。在这一亮眼成绩背后,一个显著的变化引发社会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年观众正重新走进影院。数据显示,40 岁以上观众在暑期档购票用户中的占比已达 21.5%,较 2021 年的 10.08% 实现翻倍增长,这一变化折射出我国电影市场生态的深刻转型。曾几何时,商业影院的银幕上,青春成长、奇幻冒险等面向年轻受众的类型片占据主流。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内容供给,虽未刻意排斥其他年龄层,却在客观上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取向。对于人生阅历更为丰富的中年群体而言,部分作品的情感逻辑与叙事节奏,难以充分呼应他们的生命体验,使得这一群体在影院门前常有选择局限之感。 改变的关键,始终握在内容供给侧手中。近年来,随着现实主义创作的持续回归与题材类型的多元突破,银幕生态正悄然发生改变。从《戏台》中民间智慧与时代荒诞的碰撞,到《我不是药神》对现实伦理的深刻探讨;从《爱情神话》里市井人生的烟火气,到《奥本海默》引发的历史思辨,这些作品以扎实的叙事质感,精准触达了中年群体未被充分关注的精神需求 —— 对复杂叙事的鉴赏能力、对专业领域的探究欲望,以及跨越年龄的审美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年观众走进影院的意义,远不止于电影市场的规模扩容。当影院既能容纳青春的躁动,也能承载中年的沉静;既能提供简单的观影欢愉,也能引发深刻的思想共鸣;既能讲述少年的探索,也能呈现中年的思考,电影放映厅才能真正成为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的文化空间。
法国电影导演戈达尔曾说:“电影就是每秒 24 格的真实。” 当下中年群体与银幕的重新连接,正是对这种 “真实” 的积极回应。他们走进影院,并非为了逃离现实,而是渴望通过光影艺术更清醒地审视世界、理解自我。当电影创作能够承载更丰厚的生活经验,当观众以人生阅历参与银幕对话,观影行为便升华为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 这种共鸣的背后,是我国电影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化消费市场日益多元、成熟的生动写照。随着创作与需求的良性互动持续深化,电影这门艺术将在不同年龄层观众心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综合:光明网)
内容符合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导向,数据引用规范,未发现违规表述。 中年观众终于不用陪孩子看动画片了,电影市场总算有点深度了。 中年观众回归影院是市场成熟的标志,电影终于不再只为年轻人服务。 中年观众终于不用在家看抗日神剧了,影院总算有了点深度内容。 中年观众回归影院,说明好电影终于不再只为年轻人服务。 中年观众终于不用再看那些幼稚剧情了,真实题材才是王道。 中年观众重返影院,折射出电影市场内容供给的多元化趋势,也体现了文化消费的成熟与包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