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高铁站台是否该禁烟”,并不是小题大做
近期,关于高铁站台是否应该禁烟的讨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话题的升温,既反映了公众对健康权益的日益重视,也凸显了不同群体诉求之间需要精细协调的现实考量。据了解,有网友提出,相比高铁车厢内的泡面气味,更难接受的是烟民在站台吸烟的行为,建议优先解决站台禁烟问题。对此,12306 工作人员回应称,车站站台多为露天环境,目前尚无禁烟规定,通常会设置专门的吸烟区及灭烟设施。
值得注意的是,“高铁去泡面化” 与 “站台禁烟” 虽同属公共空间行为规范讨论,但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更多是生活习惯与环境感受的差异,而后者直接关乎公众健康。科学研究早已证实,二手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公众在出行中希望避免被动吸入二手烟,是合理且正当的诉求。
与此同时,部分烟民的感受也需要得到理解。有烟民表示,在密闭的车厢内已长时间克制吸烟需求,希望能在列车停靠站台的短暂间隙适当缓解烟瘾。这种诉求背后,是不同群体在公共空间使用中的利益平衡问题。
事实上,两种诉求并非绝对对立,关键在于建立更精准、更人性化的站台控烟机制。这需要从实际出发,兼顾公共健康与合理需求。
首先,应正视不同站台的环境差异。现实中,高铁站台既有完全露天的区域,也存在半封闭甚至全封闭的空间。在通风条件较差、人员密集的封闭或半封闭区域,二手烟的扩散范围和滞留时间显著增加,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管理部门有必要因地制宜,对密闭性强、易造成健康影响的区域实施更严格的控烟措施。 其次,需对站台空间进行精细化管理。高铁站台作为人员流动密集的特殊场所,不同区域的功能和人流状况差异明显。在上下车排队区、出入口通道、电梯间等人员高度集中的区域,吸烟行为显然会对周边旅客造成直接影响,应当明确禁止。而在一些相对空旷、人流较少的区域,则可通过科学规划,在保障非吸烟者权益的前提下,为有需求的烟民设置合理的吸烟空间。
对于烟民群体而言,在维护自身合理需求的同时,也应增强文明吸烟的意识。自觉避开老人、孕妇、儿童等易感人群,不在人员密集处吸烟,是公共空间中应有的文明素养。
从管理层面来看,当前阶段,在高铁站台推行全面禁烟或许并非最优选择,通过科学规划实现精细化控烟更为可行。各地在室外控烟方面的有益探索值得借鉴。以上海为例,2024 年底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室外二手烟控制推进无烟健康环境建设的通知》,针对室外排队等候区等八类人员密集、流动性大的重点场所制定了明确规范,并安排专人进行提醒劝阻,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为高铁站台控烟提供了参考。
具体到高铁站台的管理实践中,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明确划定禁止吸烟区域,重点管控上下车通道、排队区等人员密集场所;二是科学设置独立吸烟区,通过加装挡板、配备烟雾净化设备等措施,减少对其他旅客的影响;三是加强现场管理与引导,通过工作人员的提醒劝阻,引导旅客遵守控烟规定。
高铁站台作为重要的公共交通枢纽,其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出行体验与健康权益。在 “健康中国” 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合理需求的平衡,既是对公众健康的保障,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这需要管理部门、吸烟群体与非吸烟群体共同努力,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和谐的公共出行环境。
(综合:中国青年网)
高铁站台控烟需兼顾各方需求,科学设置吸烟区与禁烟区,既保障公众健康,也尊重烟民合理诉求,体现精细化管理与人文关怀。 站台禁烟势在必行,二手烟危害不容忽视。烟民需求可以理解,但公共健康更重要。 站台禁烟势在必行,二手烟危害不容忽视,健康权益应优先保障。 站台禁烟势在必行,二手烟危害不容忽视。烟民需求可以理解,但公共健康更重要。建议设置专门吸烟区,远离人群密集处。 站台禁烟刻不容缓,二手烟危害不容忽视,公共场所健康第一 根据《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规定,高铁站台属于公共交通工具等候区域,应全面禁止吸烟。建议严格遵守控烟法规,切实保障公众健康权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