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检报告竟能“量身定做”?记者调查曝光虚假检测黑产链
“有质检更放心”,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会晒出看似权威的产品检验检测报告,但这些报告真的靠谱?近日,潇湘晨报·晨视频记者接到长沙消费者反映,市面上多款儿童救生衣实际执行玩具标准,质量参差不齐。记者购买多款救生衣想找机构检测时,网络中介却称无需送检,花几百元就能买到“官网”可查的“完美”报告,这番言论让记者震惊。深入调查后,记者发现一条虚假检验检测链条:客户提出需求,检验检测企业便可量身定做报告,无需送检,花几百元就能“炮制”出合格报告,不仅能在报告标注的网站查询,甚至可在国家市监总局官网查到编号。更关键的是,出具报告的检验检测公司,其注册地、样品接收地、报告生产地往往不在同一地点,报告附带的查询网站虽与检测公司实际官网高度相似,却未经备案,普通消费者难以溯源,检测公司也借此与虚假报告“切割”。
此前,记者计划检测所购儿童救生衣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联系到一位检验检测中介。起初中介称无法检测相关指标,只能帮忙联系其他公司,随后却询问记者检测用途,提出若为销售可“直出”报告——不用寄样品,直接编辑项目及结果生成报告,电商商家常用这类报告。中介介绍,“直出”报告几百元到1000元不等,能在实验室官网和认监委官网查询,检测内容可自定义,数据“完美”,还能先给客户“预审”,不满意可修改,推荐的报告带有CMA(中国计量认证)和CNAS(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证,这两项认证是第三方检测机构的重要资质证明。
沟通后,记者以某公司名义提供救生衣图片,次日收到两份电子预审报告,确认后三天内收到盖有公章的正式电子版及纸质鲜章版,均从广东东莞寄出。其中,擎云(湖北)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下称湖北擎云公司)的报告价1000元、带CMA印章,深圳市中安质量检测认证有限公司(下称深圳中安公司)的报告价600元、带CMA和CNAS标识。虽未送检,但两份报告均显示救生衣10多项检测项目合格,包括甲醛含量、浮力损失等。按中介说法,湖北擎云公司的报告能在认监委官网查编号(记者查询到编号和上传日期,无具体内容),两份报告的查询网站未经工信部备案,且深圳中安公司备案官网查不到这些报告信息,其备案官网域名与报告查询网址仅细微差别,易混淆。
记者还求证报告与检测公司的关联。拨打深圳中安公司400客服电话,工作人员让加微信看报告后,先称报告“一般没问题”“应该是真的”,后又说不负责该业务、已外包,挂断电话。不久后工作人员微信来电解释,电话中不便直说,因“没送样不合规,怕录音取证”,表示“实测报告官方会正面回应,没实测的能用就用,别找麻烦”,否认章印是纯P图,却不愿再多回应。湖北擎云公司注册地在湖北襄阳,其备案网站显示为深圳市擎云实业有限公司官网(两公司法定代表人相同),“在线查验”无法打开,记者拨打该公司及深圳中安公司共用的联系电话,对方否认相关业务并挂断。
为进一步验证,记者以检测饮水杯为由联系深圳中安公司客服,对方微信语音称“需寄样但报告直出,产品不检测,寄什么都行,只要物流信息走流程”。记者提供公司信息、水杯照片并付600元,寄空塑料袋到指定地址,8月19日收到水杯电子版合格报告,样式、查询网址与此前虚假报告一致,纸质鲜章版也从东莞寄出,寄件人与此前相同。
此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检测机构需在资质范围内按标准出具结果。CNAS官网显示,深圳中安公司“实验室关键场所”及工商注册地均为深圳市龙华区某地址,记者8月15日-21日多次走访,发现该公司大门紧闭、无人办公,玻璃门旁白板有“深圳擎云实业有限公司销售目标计划”,周边公司人员称其很少有人办公。而深圳中安公司指定的“寄样”地址在深圳市龙岗区,此处有两家检测公司,记者到访时有人办公,却查询不到其相关检测资质,且两公司还常以“传媒公司”名义招聘销售人员。
记者还发现,“不送样直出报告”在检测行业并非个例,多个自称检测公司的人员联系记者,称“什么产品都能检测,可直出报告”,还表示“送样检测便宜,直出贵些”。
我国《认可认证条例》明确,认证机构出具虚假或严重失实结论,将被撤销批准文件、追究刑事责任等;2023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开展虚假认证专项整治,打击“当天出证”“不送样检测”等行为。目前,记者已向涉事公司辖区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深圳市龙华区市场监管局表示掌握深圳中安公司涉嫌犯罪线索,公安已介入;襄阳市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团山市监所调查后称,湖北擎云公司否认出具虚假报告,称“未出具过报告,刚收到CMA资质”。记者注意到,反映情况后,报告查询网址曾无法打开,20日又开放,湖北擎云公司那份救生衣报告的编号在国家市监总局官网也查不到了。
(来源/潇湘晨报)
虚假检测报告严重危害消费者权益,必须严厉打击,维护市场诚信。 质检报告造假产业链必须严查严打,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涉嫌违反《产品质量法》第二十一条,伪造检验结果,构成虚假认证,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质检报告造假简直丧尽天良,监管部门必须严惩不贷,否则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 质检报告造假产业链必须严查严打,监管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保护消费者权益。 质检报告造假产业链必须严查严打,监管部门该出手了,别让消费者为虚假安全买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