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发表于 2025-10-29 17:02

“伪特医”营养粉乱象:莫让老人健康成“赌注”

本台消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简称“特医食品”,关乎术后康复、吞咽困难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生命健康,是医疗级的营养保障。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多款宣称“全面营养”“可替代正餐”的老年营养粉,实为普通方便食品,却被商家包装成“特医食品”误导消费者,将老年群体的健康置于险境。

记者从电商平台购买的多款热销“老年营养粉”显示,其执行标准均为GB1964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冲调谷物制品》,这是普通谷物食品的通用标准,与“特医食品”必须符合的GB29922《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有着本质区别。但这些产品的客服无一例外宣称,产品适合术后老人补充营养,甚至声称“吃这个就不用吃饭了”。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伪特医”食品的目标群体,恰恰是身体最脆弱、营养需求最严苛的老年群体。术后恢复期、需鼻饲流食的老人,其饮食不仅直接关系康复进程,更维系着生命质量与尊严。将仅含8至9种营养素、蛋白质含量不足的普通米粉,包装成“全营养替代食品”,无异于拆除生命安全的护栏,让老人的健康沦为一场毫无保障的“赌博”。
作为医疗级营养支持产品,“特医食品”的生产销售有着近乎药品的严格规范:不仅要求含有的营养素种类不少于25种,更需经过严格的注册审批,且必须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反观这些“伪特医”产品,既无合规资质,又缺乏营养保障,却通过“医学研究中心联合出品”的宣传话术、配上外国医生头像的包装设计,刻意模糊食品与医疗用品的界限,这种行为绝非无心之失,而是对消费者信任的恶意透支,对生命健康的公然漠视。
乱象背后,既有商家逐利的贪婪,也暴露出行业监管、产品供给等层面的短板。一方面,正规“特医食品”注册审批周期长、研发投入大,导致市场供给不足、价格偏高,给“伪特医”产品留下了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部分电商平台对商品宣传审核不严,让“可替代吃饭”等违法话术堂而皇之出现在销售页面,成为乱象蔓延的“帮凶”。更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对“特医食品”的认知存在盲区,信息不对称让不法商家有机可乘。
守护老年群体的健康底线,必须斩断“伪特医”食品的灰色产业链。监管部门需主动亮剑,依据《广告法》《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法规,对普通食品明示或暗示具有特医功能的行为从严查处,形成有力震慑。电商平台作为销售渠道的“第一关口”,更要履行主体责任,对食品宣传内容开展实质性审核,坚决清理违法违规话术,不让平台成为乱象滋生的温床。
供给侧的改革同样刻不容缓。相关部门应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优化“特医食品”注册审批流程,出台激励政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合规产品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让真正有需求的家庭“用得上、用得起”。只有让正规产品占据市场主导,“伪特医”产品才会失去生存土壤。
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更是长久之策。老年营养支持是严肃的科学问题,绝非一罐“神药式”的营养粉就能解决。子女及家属在为老人选购营养产品时,要学会查看产品标准、甄别资质,主动咨询医生或营养师的专业意见,摒弃“花钱买安心”的盲目心态。社会各界也应加强科普宣传,让“特医食品”的科学认知走进千家万户。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快,老年健康保障需求日益增长。老年营养市场不该是监管盲区,更不能成为不法商家的“逐利场”。它需要监管的刚性约束、市场的良性供给、专业的科学支撑,更需要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爱与敬畏。
唯有以最严格的监管筑牢安全防线,以最充分的供给满足健康需求,以最广泛的科普凝聚社会共识,才能让“伪特医”乱象无处遁形,让每一位老年群体都能获得安全、适配的营养支持。这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
(综合:红辣椒评论)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10-29 17:02

该行为涉嫌违反《广告法》关于食品宣传不得涉及疾病治疗功能的规定,以及《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关于特医食品需经注册审批的强制性要求。监管部门可依法查处虚假宣传行为。

阿不不的碎碎念 发表于 2025-10-29 17:12

无良商家专坑老人必须严惩监管缺失让伪特医钻空子子女选购要擦亮眼别让孝心变伤害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10-29 18:58

严厉打击伪特医食品乱象,守护老年人健康安全。监管部门必须严查严管,电商平台要履行责任,让不法商家无处遁形。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人筑起营养安全防线。

哪阪泷汐 发表于 2025-10-30 10:06

伤天害理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伪特医”营养粉乱象:莫让老人健康成“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