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丽江同城网 门户 查看主题

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育人大计的时代升级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 发布时间: 2025-11-14 15:13| 查看数: 13563| 评论数: 4|IP:云南丽江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明确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重点,夯实中小学科技教育根基,为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筑牢源头活水。这一政策部署,标志着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迎来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的重要升级,彰显了育人方式守正创新的时代考量。

151328wnr2odgkmicktz1r.webp

在公众的教育记忆中,“科学教育”曾是基础教育的高频词汇,校园里的科学课、课本上的科学知识,构成了几代人对科学认知的初始框架。时间的坐标清晰记录着教育理念的演进:2023年,《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出台,为科学教育提质增效指明方向;2024年,北京市推出20条具体举措,明确“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实践路径。如今,“科技教育”正式成为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加强方向,“科技与人文协同发展”更纳入学校整体规划的指导要求,一字之变的背后,是教育内涵的扩容与育人理念的跃升。

从“科学”到“科技”,看似一字之差,实则勾勒出基础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刻调整。科学聚焦真理的探索与揭示,技术侧重真理的转化与应用,而数学、工程则是串联二者的关键工具。如果说“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学生“认识真理”,那么“科技教育”的升级之处,就在于既传授真理,更教会学生“抵达真理的实践路径”,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知行合一的跨越。

这一跨越的关键,在于补齐“动手实践”这一关键短板。长期以来,“刷题攻坚”成为部分中小学生的学习常态,而发明创造、课题探究往往被视为少数“天才”的专属。《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正是要打破这种认知误区——科技实践不应是加分项,而应是中小学生学以致用的基本素养。当校园形成鼓励探索、支持实践的浓厚氛围,不仅能让学生的成长更全面,更能让校园生活与科技前沿产生深度共鸣。

育人如筑楼,根基须扎实。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体验,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兴趣导向与能力基础。很难想象,一个长期埋头刷题的孩子,进入大学后能突然具备熟练的动手探索能力。正是基于这种育人规律,《意见》为不同学段量身定制了实践路径: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化、游戏化场景激发好奇心;中高年级通过科学实验、项目任务强化“做中学”;初中聚焦“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高中则引导接触科技前沿,开展实验探究与小型工程实践。这种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让科技素养的培育贯穿基础教育全过程,实现了育人链条的协同贯通。

不久前,浙江大学校园里工程师测试喷气飞行背包的场景刷屏网络,网友纷纷感叹“这才是最生动的科技教育”。的确,当前沿科技从书本上的抽象概念,变为眼前可感的实践场景,带给青少年的震撼与激励无可替代。这也印证了一个道理:校园与科技前沿的距离,从来不在空间远近,而在是否给学生提供“敢想敢做”的实践土壤。

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的升级,本质上是让“做题家”也能成为“做事家”“创作家”。当抽象的物理公式转化为可操作的实验装置,当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于小型工程实践,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创新的火花也会在实践中不断迸发。这种学用结合的育人方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更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

育人为本,与时俱进。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的一字之变,是基础教育回应时代需求的主动变革,更是为国家未来储才的战略布局。期待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在校园落地生根,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探索真理、收获成长,让科技之花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尽情绽放。

(综合:九派新闻)

最新评论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11-14 15:14
内容涉及教育政策解读,需注意不得擅自曲解政策原意,不得编造虚假教育数据,不得借教育改革名义进行商业炒作。所有政策解读应以官方发布为准。
尚义的狼 发表于 2025-11-14 15:31
从科学到科技一字之差却是教育理念的重大飞跃应试教育该让位给实践创新了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11-14 16:19
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的升级体现了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既重视知识传授更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情不自禁 发表于 2025-11-14 16:42
从科学到科技一字之差却是教育理念的质的飞跃知行合一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

浏览过的版块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