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某博物馆推出的一款“蟑螂粉特调咖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热议。这款售价约40元的饮品,因表面撒有“蟑螂粉”及烤干的大麦虫成为“网红”,博物馆方面称此举旨在贴合昆虫主题,原料购自药店且安全可控,每日可售出十余杯。然而,“咖啡配蟑螂”的强烈反差,让多数网友直言“难以接受”,相关争议持续发酵。
从商业逻辑来看,这款咖啡的推出带有明显的场景化营销意图——博物馆试图将昆虫主题展品与餐饮服务结合,增强游客体验的沉浸感与话题性。在消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商家通过差异化尝试吸引关注,本身并非不可探讨。但商业创新终究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底色与公众心理接受度,这正是争议的核心所在。
在多数城市居民的认知中,蟑螂往往与肮脏、病菌等负面印象关联,具有天然的心理不适感。即便商家反复强调原料安全合规,但“食用蟑螂”这一行为本身,已显著超出大众日常饮食习惯的认知边界,形成强烈的感官与心理冲击。这种营销方式为追求极致“话题性”,有意或无意忽视了普遍的社会文化心理与公序良俗,其所引发的负面观感,早已盖过所谓的“创新”噱头——相关网络评论中,“恶心”“不适”“无法理解”的声音占据主流,便足以说明问题。
跳出争议本身,更值得深思的是商业创新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真正可持续的创新,绝非停留在感官刺激与流量炒作的层面,而应立足于为消费者创造实质性价值——或是味觉的提升,或是知识的普及,亦或是情感的共鸣。尤其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场所,其配套服务更应是文化传播的延伸,而非单纯追求流量的工具。若想贴合昆虫主题,完全可采用更具建设性的方式:例如推出以蚕蛹、蚂蚱等可食用昆虫为原料,且口味、造型经过精心研发的食品,同时辅以“昆虫与生态”“未来蛋白质来源”等科普展板或讲解,既传递环保理念,又引导公众科学认知昆虫,这才是文化场所应有的创新导向。
此次“蟑螂粉咖啡”事件,本质上是一次边界模糊的营销试探,它为所有经营者,特别是文化、教育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敲响了警钟:商业创新必须坚守公序良俗的底线,尊重普遍的社会情感。流量固然重要,但唯有以价值创造为根基的流量,才能行稳致远;文化场所的服务载体,更应承载文化的温度与内涵,而非用猎奇噱头消解文化本真。这杯“争议咖啡”所引发的思考,远比咖啡本身更有价值。
(综合:荔枝锐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