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账号乱象,儿童沦为流量工具引争议
哭闹打架、暴饮暴食、测评成人化妆品、以成人妆造打扮儿童走“潮童”路线……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多个社交平台上部分亲子账号为博流量、谋利益,将记录孩子成长异化为制造营销“商机”,其发布的短视频内容引发争议。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商家让儿童测试成人化妆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名美妆博主曾用儿童模特测试粉底液“不脱妆效果”,不仅用水壶喷脸、隔着纸巾大力拍打脸部,还宣称产品“儿童都能用”。还有博主为售卖服装,给儿童画上成人妆容、穿上露背装走“猫步”,或让儿童顶着卷发、戴墨镜、涂烈焰红唇跳舞。
为吸引眼球,一些博主和MCN机构刻意摆拍矛盾冲突场景。某社交平台上,多个“高赞”视频记录儿童“爆哭”场景,围观者只顾拍摄却无人安抚;部分视频以“姐妹争宠”“兄弟互殴”为主题设计剧本,一位博主近三分之一的作品都是双胞胎兄弟吵架、哭闹内容,其主页甚至将孩子哭喊画面设为封面。此外,尽管有关部门曾开展专项整治,仍有账号以“吃货儿童”为噱头炒作“大胃王”,镜头中幼童疯狂进食、满脸酱汁,甚至有3岁孩子体重达71斤,家长却在视频中调侃“腿粗得像猪一样”。
“亲子”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热度居高不下,催生了“童年经济”。部分家长和MCN机构将家庭生活编排成“商业剧本”:父母转型“儿童经纪人”,传媒公司批量孵化账号。某短视频平台上,“全职妈妈”“宝妈”分享打造带货账号经验的内容屡见不鲜,某文化传媒公司旗下“母婴”“亲子”账号达180个,年度带货销售额超5000万元,其中母婴类商品占比90%。流量带来高额商业回报:某记录肥胖儿童暴饮暴食的账号粉丝200万,单条广告报价4.5万元;记录双胞胎冲突的账号粉丝400万,商务合作报价10万元/条。为维持热度,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日更视频,甚至停学专注“网红事业”,孩子在懵懂中成为“带货主播”。值得注意的是,多家平台通过推广活动、打榜赛等方式倾斜流量,刺激了相关内容生产。
从法律层面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监护人应合理安排未成年人时间,预防其沉迷网络;《禁止使用童工规定》指出,不满16周岁未成年人不得从事个体经营活动。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表示,10周岁以下儿童不能做广告代言,机构若让其代言则涉嫌违法;10周岁以上儿童签约MCN机构是否违法需视协议内容而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俊海强调,即便监护人同意,也需建立评估机制,避免拍摄短视频影响儿童正常生活学习,家长不应将儿童视为赚钱工具。朱巍提醒,若家长或机构发布内容侵犯儿童权益、强制劳动或影响其成长,需承担法律风险。业内人士呼吁,平台应强化对低俗、侵权内容的管控,平衡商业运营与儿童保护,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来源/半月谈)
这种利用儿童博眼球的行为必须坚决抵制,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家长更要以身作则,不能为流量牺牲孩子的童年。 儿童不是摇钱树,家长和平台都该守住底线 此类内容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广告法》,存在利用未成年人牟利、强制劳动等法律风险,需立即整改。 平台监管形同虚设,家长利益熏心,孩子沦为赚钱工具,法律必须重拳出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