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起诉过就不配工作?企业背调乱象调查
“有过诉讼记录”“曾经是被告”,难道就该在找工作时被拒录吗?据《工人日报》报道,不久前,应聘某食品公司的罗女士突然收到公司HR发来的不予录用通知,理由是背调结果显示“黄灯”,而这盏“黄灯”的由来,竟是她在2018年小区业主与物业的纠纷中被列入过被告名单。这场早已被罗女士淡忘的多年前的诉讼经历,意外地成为了求职路上的“拦路虎”。在当下的就业市场中,入职背调已成为许多企业招聘流程里的重要环节。顾名思义,入职背调本应聚焦于与招聘岗位相关的信息核查,比如求职者的学历、工作经历、职业资格等,通过这些信息判断求职者是否契合岗位需求,这对企业而言,也是降低用人风险和成本的必要举措。但如今的入职背调,显然存在跑偏越界的问题。据报道,除了诉讼记录,求职者的婚恋情况、职场“绯闻”等与工作关联不大的内容,也被一些企业纳入背调范围,稍有瑕疵便直接做拒录处理。用这些与任职无关、甚至事实不清的个人经历来评判求职者,不仅让背调本应具备的人才筛选、把关功能失去了严谨性和科学性,更可能因过度窥探求职者隐私而碰触法律红线。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这意味着企业对求职者的知情权并非毫无边界。同时,由于背调涉及个人信息的获取,还需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的“最小必要原则”开展。然而,受限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的天然强势地位,现实中求职者面对背调往往只能被动配合,甚至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大量个人信息就已被调取。
需要明确的是,背调的本意是构建企业与求职者之间的信任关系,而非人为制造就业门槛。对求职者来说,向用人单位提供能证明自身职业能力的个人信息并保证真实性,是展现求职诚意的重要方式;对用人单位而言,通过核查求职者提供的信息更全面地了解其与岗位的匹配度,才能做出客观判断。背调看似只是用人单位核查信息的手段,但核查的范围、方式,却直接反映着企业的用人水准和文化氛围。如果企业将背调当作无边界搜罗求职者信息的工具,连诉讼记录、职场“绯闻”都一并纳入,不仅难以“广罗人才”,其能否实现“人尽其才”也令人怀疑。
背调的“脱缰”与滥用,无疑给就业市场供需两端的匹配制造了阻碍。对此,相关部门不妨进一步细化法律法规,明确界定背调的范围和边界,为企业和背调机构提供清晰指引;劳动监察等部门也应加大对违规背调、侵犯求职者权益行为的查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要理性看待背调结果,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不能用放大镜审视求职者的过去。真正的人才评估,必须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石之上,背调只有服务于筛选人才而非剔除人才,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来源/新京报评论)
提示:企业背调需遵守《劳动合同法》《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不得超出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必要范围,否则可能构成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 企业背调变味成挖黑料,这是招聘还是查户口?连业主维权都成污点,以后谁敢维护自身权益。背调该有边界,别让求职者裸奔在职场。 企业背调变味成隐私窥探,连业主维权记录都成污点,这哪是招人才分明是找圣人。法律该给背调划红线了! 企业背调应合理合法,尊重求职者隐私,避免过度审查。公平就业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企业背调变相歧视,诉讼记录成就业门槛,这是赤裸裸的侵权。背调应止步于职业能力,不该沦为窥探隐私的工具。法律该出手了! 企业背调变味成隐私窥探,连业主维权记录都成污点,这是赤裸裸的就业歧视。法律该给背调划红线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