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在丽江 发表于 2012-11-20 16:00

丽江的真相:评《去丽江疗伤》

       不得不说,宋慕新是个狠心的人,手持一本《去丽江疗伤》,就像手持一把利刃,一下就刺穿了丽江的表层,露出血淋淋的内里。
      这很让人疑惑,这还是那个浪漫的丽江吗?
       如果还有什么浪漫可言,那只是它繁华的表层,只是那一串串映在水中的红灯幻影,而在内心深处,丽江,则已成为一处专疗精神上疾病的医院。
      宋慕新的采访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正在招聘老板的老板娘“狐狸精”、“丽江知情人”李江、“一心一菩提”店里的爱情主角、香巴拉客栈的主人老乖……与其说他们在追逐感情,不如说在追逐自己的内心。
      追逐的故事千差万别,但故事的主人公却很相似——他们各有感情上的不幸,由不幸而彷徨,由彷徨而求索,求索并无答案,但都找到了心灵的短暂寄托,那就是丽江。
      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处丽江——有些浪漫,有些不羁,有些超脱,有些梦幻,有些醉意,有些私密。只不过,有人对此会有强烈的感知,有人却不怎么留意。
一个趋势是,带有强烈感知的人越来越多了,这让他们对现实的物质世界充满质疑,甚而逃遁。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这个趋势,也无以成就宋慕新的《去丽江疗伤》。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怪胎。
         怪,来自现实的浮华。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人越来越难以找寻自己。你清楚你的年龄,清楚你的长相,清楚你的工作,清楚你的薪水,清楚你的爱好,清楚你的性格,但就是不清楚自己的内心。
         似乎内心就在那里放着,触手可及的样子,但一伸手,总是空的。
         这很残酷。这是精神世界的枯竭。
      离开了精神,人就成了物质的动物。人越是物质,越是对精神有所渴求,越是渴求不到精神,就越是追逐物质。
      这是人的怪圈,也是当下中国的怪圈。这个国家在经历经济的爆发性、但不均衡式的增长,都市变得庞大而空洞,都市里的人,与都市一样,精神世界开始迷失,错乱的价值观让人无所适从。
      迷失的最高境界,是根本意识不到迷失。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忙碌的人在迷失中行走,其实他只是在走,根本不知要走向哪里。只是那不断移动的双脚,为他提供着存在感,以及一种虚幻的满足。
      应当说,这种人是幸福的,他体会不到找寻自我的艰难,因为他根本没有找寻,他早已忘了自己。
      相比之下,“丽江病人”则是痛苦的。痛就痛在他的清醒,或者说试图清醒。他知道丢了自己,却又找不回来。于是选择了逃离。
      不过,躯体可以逃离,至少有个丽江可以短暂一住,但内心呢?能不能逃离?这可是个未知数。惟一不是未知数的,是逃到丽江后成为宋慕新采访的猎物。
      逃离,就是对现实的回避。问题是,世间之人,谁能够真正做到回避现实呢?“狐狸精”不行、“一心一菩提”不行、“老乖”也不行。
      何况,丽江小城也越来越蜕化成一个物欲世界。即便,它能承载那一颗颗受伤的心灵,可早晚有一天,那些心灵们还是要回到他最初的来处。
      从这个层面上说,来到丽江的“病人”是可怜的,丽江这个地方也是可怜的。
      《去丽江疗伤》揭露了这个真相——净土早已不再安静,有的是病人,病床。
       这不只是人的病,也不只是丽江的病,是一个社会的病,一个时代的病。
       宋慕新以书为刃,剖开了这些病情,是否也能以书为针,帮助病人缝合伤口呢?这需要读者到书中思考,去现实中寻找答案。
       来源:互联网网络作者:蒋晨明(《中国周刊》副总编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丽江的真相:评《去丽江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