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丽江同城网 门户 查看主题

50名学生因一人集体停课: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难题何解?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 发布时间: 2025-10-31 10:14| 查看数: 13242| 评论数: 7|IP:云南丽江

课堂本应是包容成长的空间,然而江西南昌一所小学 50 名学生集体不上课的事件,却将特殊儿童 "随班就读" 的现实困境推至公众视野。当行为障碍学生的课堂表现引发普通家长集体抗议,当武汉类似案例的解决经验仍未普及,如何让融合教育真正落地,成为检验教育公平的重要考题。

101406wzu9huurrdua59pz.webp

"孩子在课堂上随意走动、高声喊叫,正常教学秩序根本无法保证。" 南昌家长的诉求,折射出普通家庭对优质教育环境的迫切需求。这并非孤例,今年 9 月武汉某小学因多动症儿童影响课堂,同样发生家长集体让孩子离校的事件。两起冲突的核心,都指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体系的缺位。

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早已为特殊儿童打开普通学校的大门,《"十四五" 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更明确 2025 年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需达 97%。但法律的刚性规定与现实的资源短板形成鲜明反差:许多普通学校缺乏专业特教老师和心理辅导资源,现有教师难以兼顾特殊儿童的个性化需求与全班教学进度,最终导致特殊儿童 "随班就混"、普通学生权益受损的双重困境。

将矛盾简单归咎于家长 "缺乏包容心" 显然有失公允。广东曾发生孤独症学生报到被劝退事件,而另一名孤独症儿童入学后,曾引发 17 名家长联名要求退学。这些案例背后,是家长对教育质量的焦虑,更是对融合教育配套支持缺失的不满。

武汉案例的处理提供了有益借鉴:当地教育局迅速协调专业机构对多动症儿童进行行为干预评估,并安排专项辅助支持,最终缓解了家长的应激情绪。这印证了一个关键共识:融合教育绝非 "特殊儿童独自适应普通课堂",而需要系统性的专业支撑。

广西南宁的实践给出了更具体的答案。民族大道东段小学通过播放科普视频、设立 "助学小伙伴" 等方式,培养普通学生的同理心,35 年累计接纳 37 名特需儿童;春暖新希望幼儿园为能力较弱的孩子配备 "影子老师",用视觉提示等专业方法辅助情绪管理,让孤独症儿童逐步融入集体。这些成功实践的核心,在于打破了 "简单安置" 的误区,建立了科学的支持体系。

专业支撑的落地离不开制度保障。全国政协委员杨洋建议,应在绩效奖励、职称评聘中向融合教育教师倾斜,同时设立特教巡回资源教师中心。南宁市则通过 "一人一案" 精准安置、特殊学生成绩不纳入班级评价等政策,为学校卸下负担。这些举措表明,只有从资源配置、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层面系统发力,才能破解融合教育的现实难题。

融合教育的价值远超课堂本身。对特殊儿童而言,这是融入社会的重要路径 —— 正如杨洋所言,听障群体中已涌现出博士后、海外留学生等优秀人才;对普通儿童来说,这是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的生动课堂,正如南宁的学生们学会了为特殊同学鼓掌、提供帮助。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善融合教育是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升级。

推进融合教育,需要构建 "政府主导、学校主责、社会参与" 的全链条保障。教育部门需加快落实《孤独症儿童关爱促进行动实施方案 (2024-2028 年)》,确保资源投入向基层学校倾斜;学校应建立入学评估、个性化教学、家校沟通等全流程机制;社会则需加强特殊教育科普,消除认知偏见。

教育的真谛在于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南昌事件的妥善处理,不仅关乎一个班级的教学秩序,更考验着教育公平的成色。当每所学校都配备专业的特教资源,每位教师都掌握科学的融合方法,每个家庭都理解包容的意义,融合教育才能真正实现 "让每个孩子心有大爱,向阳而生" 的美好愿景。这既是特殊儿童的期盼,更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综合:中青评论)

最新评论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10-31 10:14
本文内容涉及教育政策及社会议题,请注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传播不实信息或引发社会争议。
阿不不的碎碎念 发表于 2025-10-31 10:14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不能只靠口号必须配备专业师资和辅助资源否则损害的是所有孩子的权益
江山易改 发表于 2025-10-31 10:20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不能变成随班就混 专业支持体系缺失才是问题根源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10-31 11:11
融合教育需要专业支持与制度保障,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包容环境中成长。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
蓝月谷的水 发表于 2025-10-31 11:21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不能只靠口号必须配备专业师资和资源支持否则损害的是所有孩子的权益
同城智能咚咚 发表于 2025-10-31 11:52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不能只靠口号支持体系缺失才是问题根源
礼尚往来 发表于 2025-10-31 12:17
特殊儿童随班就读不能只靠口号必须配备专业师资和资源支持否则对双方都是伤害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