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中河灯摇曳流光溢彩,岸上群众如潮人山人海。昨夜的丽江古城让不少市民欢呼我们的传统习俗又回来啦,也让游客们大开眼界!
的确,“七月半”放河灯,对丽江古城原住民来说是一项非常悠久的传统。“下午四点左右,就早早的做好丰盛的晚餐,供奉祖先牌位之后,全家人就可以用晚餐了。用完晚餐,大人孩子就带着做好的河灯,到古城的大河放河灯。这大河,指的是从黑龙潭流下来的玉河,流经古城大水车的分水石之后,分为穿过古城的三条干流,分别按方位称为东河、中河和西河。”@纳西老纳 这样介绍。
“送祖”后在古城河道里放河灯的传统意义是为先人们照亮回去的路,一盏盏也河灯也承载着大家对故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盼。近年来,古城里的河灯渐渐又被赋予了可以许愿的新含义,并演变成了一种旅游商品。然而,随着古城原住民的一户户地迁出,中元节放河灯的盛况也出现逐年下滑的趋势。
古城承载文化,文化成就古城。为了让中元节放河灯这一传统得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大研街道于去年开始组织社区居民、辖区经营户及青少年开展做河灯、放河灯活动,并将其列为“和美大研·古城邻里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去年这个时候,新华社区在西河(酒吧街)放河灯活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赞声一片。今年,新义社区也加入了进来,在宽阔的中河也放了3000盏河灯。两个社区的河灯加起来足有8000盏之多。
昨天下午,天还未黑新义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就挤满了等待着放河灯的群众。一个刚四岁的小妞妞,身穿传统的纳西服饰,拿起奶奶笸箩里那些花花绿绿的河灯开心的不行。
“其实,我们小时候也很期待中元节这一天,因为觉得放河灯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放完河灯还会在岸边追着它跑,看它漂到哪里去,直到看不见。长大后才意识到河灯的意义,原来小小的它还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大研街道办副主任何花说,现在岸上比肩接踵,小孩们想跑也跑不起来了。
人潮人海中,跑自然是不可能的了,就连走都很费劲。昨晚,除了岸上,有河灯经过桥上也都挤满了人。甚至有人调侃道“大石桥都要被挤成‘断’桥了,可见当时的场景有多壮观。
除了中河、西河大规模的放灯之外,其他河段也有许许多多的市民或游客在自发的放河灯。其中不少人都是特意带上孩子重回古城参与这一活动的,因为大家都觉得传统的文化不能丢。而“古城秋水河灯满,今夜中元似上元”的壮丽景象也让游客们直呼赶上了,长知识了。(马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