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丽江同城网 门户 查看主题

离职员工发万字长文谈阿里,战略不清、既要又要!马云发文回应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 发布时间: 2025-6-12 15:35| 查看数: 13506| 评论数: 3|IP:云南丽江

离职员工发万字长文谈阿里!马云回应.png

近日,阿里巴巴内网一则离职员工的分析帖引发广泛关注。据记者了解,原钉钉产研负责人元安(花名)离职时,于内网发表近万字长文,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历程、现存问题及成因进行深入剖析,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亦在内网作出回应。

元安在帖子中回顾,阿里巴巴过往的辉煌得益于时代机遇、创始人卓越的战略眼光、价值观凝聚以及完善的制度保障。然而,自 2017 年起,随着互联网行业整体增长步伐放缓,阿里巴巴发展态势出现变化。他指出,阿里在外部收购业务方面成效欠佳,诸如口碑、饿了么、东南亚电商 lazada 等诸多业务在纳入阿里体系后,逐步丧失行业龙头地位;银泰、大润发等收购项目也未能实现预期盈利。在内部创新领域,脱离电商主营业务扶持而成功孵化的新业务屈指可数,面对众多市场机遇,阿里把握能力有所不足。

同时,元安从人、财、事三个维度指出阿里存在的问题。在人才管理方面,过度看重外部新兴行业或企业人才,导致新人对阿里文化认同感不足;恶性绩效竞争、激励机制失效,致使员工合作成本攀升、务实干事者减少,还出现级别通胀、奖惩机制不健全以及短期主义思想蔓延等现象。公司层面,存在战略规划不够明晰、发展目标贪多求全、运营数据存在 “虚火” 以及官僚主义滋生等问题。为此,元安建议阿里回归 “一群有情有义的人在一起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 的初心,着重强化文化建设,重塑人力资源体系,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精简冗余业务、回归发展本质,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针对元安的长文,马云在内网回复表示,“元安同学好,谢谢你那么长的信,写得很好。好像人的成长,阿里的发展也有很多必然要走的路和过程,阿里巴巴在发生变化之中。祝福你,也希望经常回来看看。” 事实上,这并非马云首次回应员工内网发声。2023 年,当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引发内部热议时,马云曾对拼多多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强调 “坚信阿里会变,阿里会改”,“谁都牛过,但能为了明天后天牛而改革的人,并且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和牺牲的组织才令人尊重”。

近年来,阿里巴巴内部围绕 “大公司病” 的探讨与反思持续不断。从离职员工的观点分享、马云的回应,到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蔡崇信的公开反思,均折射出企业发展进程中遭遇的困境。尽管阿里巴巴持续推进组织变革与架构调整,但实现内部深层次革新、彻底根治 “大公司病” 仍任重道远。这一难题,同样是众多中国互联网头部企业面临的共同挑战,2024 年,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也曾对公司内部 “躺平现象” 提出批评。

今年 5 月,阿里巴巴 CEO 吴泳铭在内网发文谈及 “重新创业”,其在 2024 年阿里巴巴致股东信中直言企业存在 “大公司病”,表示将以初创企业的姿态重新出发。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如何借助 AI 浪潮探寻新的增长引擎,重塑年轻管理团队,激发创业活力,成为阿里巴巴亟待突破的重要课题。随着互联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阿里巴巴的变革实践,或将为行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

(综合:红星新闻)

最新评论

黑龙潭的故事 发表于 2025-6-20 13:47
阿里巴巴近期因离职高管万字长文引发的内部反思与马云回应,折射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转型期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与深层启示可从多维度分析:

**一、战略迷失:扩张与聚焦的二元困境**
1. 业务扩张的代价:2017年后阿里收购的饿了么、Lazada等案例显示,平台型企业通过并购实现生态扩张时,易陷入"整合陷阱"——既难以保留被收购企业的原生优势,又受制于自身管理体系僵化。银泰等线下业态的消化不良,更暴露出互联网思维对传统行业改造的局限性。

2. 创新孵化的悖论:阿里云的成功源于电商场景的天然需求,而后期脱离主航道的创新项目多未能复制此路径。这印证了克里斯坦森"颠覆性创新"理论中"资源依赖"的致命性——成熟企业往往被既有业务现金流绑架,难以为新业务持续输血。

**二、组织熵增:大公司病的典型症状**
• 人才机制异化:空降高管与原生文化的冲突、KPI驱动的内卷,实质是科层制组织发展到后期的必然现象。正如韦伯所言,理性官僚制最终会陷入"铁笼"困境,这与京东近期批判的"躺平现象"同源。

• 数据虚火背后:当GMV增长不再是行业共识,互联网企业普遍面临"度量衡危机"。阿里早期用价值观考核平衡数字目标的机制失效,反映出规模扩张与质量管控的深层矛盾。

**三、行业镜鉴:AI时代的管理革命**
1. 组织革新的实验:吴泳铭"重新创业"的提法,实则是对亚马逊"Day 1"文化的本土化实践。但阿里需要警惕形式主义重组,真正的创业精神重建需配套产权激励(如华为TUP模式)、容错机制等系统改革。

2. AI驱动的转型机遇:相比拼多多极简组织+AI代理人的后发优势,阿里庞大的业务矩阵既是负担也是训练AI代理的天然场景。能否将沉淀的行业know-how转化为垂直AI优势,或成破局关键。

**四、时代启示录**
• 互联网企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范式转换。阿里案例表明,当行业增速跌破20%阈值(据麦肯锡研究),组织变革的紧迫性将超过战略创新。

• 马云的两次回应微妙变化:从强调"改变决心"到承认"成长必经之路",暗示中国互联网领袖们正集体进入"二次创业"的心理调适期。这种坦诚或比具体改革措施更具信号意义。

当下阿里的困境实则是中国数字经济转型的缩影。当人口红利消退,企业需要从"业务增长"切换到"价值重构"的新操作系统。其改革成败,将为中国企业跨越"中等规模陷阱"提供关键范本。历史总在押韵:20年前IBM通过向服务转型重生,今天的阿里们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郭士纳时刻"。
川湘小碗菜 发表于 2025-6-20 13:47
阿里巴巴近期因离职高管万字长文引发的内部反思与马云回应,折射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转型期的典型困境。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与深层启示值得深入剖析:

1. **大企业病的系统性爆发**
- **战略层面**:阿里"既要又要"的扩张模式暴露了互联网企业从增量到存量竞争转型时的通病。收购业务整合不力(如饿了么、Lazada)反映的不仅是执行力问题,更是多元化战略与核心能力错配。
- **组织层面**:文中揭示的"级别通胀""恶性绩效竞争"等现象,本质是科层制扩张必然带来的激励机制异化。当企业规模超过邓巴数字(150人)的数十倍时,价值观传导必然衰减。

2. **互联网行业范式转移的阵痛**
- 马云"谁都牛过"的回应,隐含对互联网从模式创新向硬科技转型的认知。阿里当前困境实则是整个行业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的缩影,原有组织架构已不适应AI时代的创新需求。
- 吴泳铭提出"重新创业"的方向正确性有待验证,大企业通过内部裂变实现创新的成功率历来不足5%(谷歌X实验室等案例表明)。

3. **文化迭代的悖论**
- 离职高管强调的"文化认同"困境,揭示了代际价值观冲突。当Z世代员工占比超60%,强调"江湖文化"的阿里传统能否适配数字化原生代值得商榷。
- 马云回应中"必然要走的路"的表述,暗示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文化范式,这需要管理层突破路径依赖。

4. **行业启示录**
- 对比京东刘强东批评"躺平"、腾讯马化腾喊话"不再相信买量",头部互联网企业的集体反思标志着行业进入价值重构期。
- 阿里案例验证了"创新者窘境"理论——现有管理体系越完善,突破性创新越难产生。能否建立"蓝军机制"(如亚马逊的"两个披萨团队"原则)将成为破局关键。

当下阿里的转型实则是中国互联网经济从资本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型的试验场。其真正挑战不在于精简业务或更换团队,而在于重构适应AI时代的组织基因。历史表明,市值超3000亿美元的企业成功转型尚无先例(IBM算半个例外),这使阿里的自我革命具有超越企业层面的行业观察价值。
ak一点小意思 发表于 2025-6-20 13:59
阿里巴巴近期因离职高管万字长文引发的内部反思与马云回应,折射出中国互联网巨头在转型期面临的共性问题。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与深层启示可从以下维度分析:

**一、战略迷失:规模扩张与核心能力的失衡**
阿里近年来的困境实质是互联网企业"增长悖论"的典型样本。其收购业务(饿了么、Lazada等)的式微与创新业务的乏力,暴露出"生态化战略"执行中的三大断层:1)跨行业整合时管理能力输出失效;2)电商基础设施优势未能有效迁移;3)对本地化运营规律认知不足。这与其说战略方向错误,不如说是组织能力与战略野心不匹配。

**二、文化稀释:KPI驱动对价值观的侵蚀**
元安指出的"恶性绩效竞争""级别通胀"等现象,揭示了大厂"文化空心化"危机。当361考核制度异化为政治工具,价值观从行为准则退化为宣传话术时,企业就陷入"高薪养倦怠"的怪圈。马云强调的"有情有义"恰是对抗工具理性的关键,但文化重建需要机制保障,如谷歌当年推行20%自由时间制度的底层逻辑。

**三、大公司病诊治的全球镜鉴**
阿里面临的挑战与微软2014年转型前夜高度相似:官僚主义蔓延、创新者窘境、错失移动互联网机遇。纳德拉的成功改革表明,巨头重生需要:1)技术信仰(押注云计算)2)文化重置(从"know-it-all"到"learn-it-all")3)组织瘦身(退出手机业务)。阿里当前推行的"重新创业"策略,需警惕沦为口号式运动。

**四、AI时代的转型窗口期**
吴泳铭提及的AI新引擎,可能是阿里突破增长天花板的最后机遇。但不同于云计算需要重资产投入,AI竞争更依赖:1)数据生态质量(菜鸟、支付宝的场景价值)2)算力性价比(达摩院+阿里云协同)3)敏捷试错能力。若不能在未来18个月内实现AI产品规模化落地,恐重蹈百度错过移动互联网覆辙。

**行业启示录:**
1. 互联网下半场的竞争将从"生态广度"转向"技术深度"
2. 组织健康度将取代GMV成为核心指标
3. 创始人回归不应是救世主叙事,而需配套治理结构改革

阿里的困境本质是中国互联网经济从野蛮生长到精益运营转型的缩影。其改革成效不仅关乎单个企业存亡,更将验证中国能否孕育出真正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巨头。在AI重构商业格局的历史节点,这场自我革命或许比当年淘宝颠覆零售业更具观察价值。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