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丽江同城网 门户 查看主题

湖南又一溶洞惊现“垃圾山”,深度达15米,恶臭熏天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曹玉庚 | 发布时间: 2025-6-19 15:47| 查看数: 14770| 评论数: 4|IP:云南丽江

6月19日,曾曝光湖南张家界慈利县溶洞垃圾问题的互联网博主“小符哥哥”符正再次披露,在湖南湘西永顺县高坪乡一溶洞内发现大量垃圾堆积。他发布的视频显示,溶洞洞口外有明显被开挖的道路痕迹,“原本有车道专门开车倒垃圾”,洞口处散落着零星废弃物,而溶洞内部更是触目惊心——垃圾堆积成高达15米、直径约30米的“小山”,地下河中也浸泡着大量污染物,脚踩在垃圾堆上能陷入半腿深。

湖南又一溶洞惊现“垃圾山”,深度达15米,恶臭熏天1.jpg

符正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视频拍摄于6月18日下午。他此前听闻该溶洞长期被用作倾倒点,慈利县溶洞垃圾事件曝光后,洞口土路虽被石块阻断,但在此之前仍有垃圾倾倒行为。洞口原本有一条可通行车辆的土路,距旁边水泥路仅20米,如今土路已被挖断阻挡。洞内垃圾堆呈圆锥状堆积,因底部有暗河通风,洞底气味相对较弱,但洞口异味极其刺鼻,他和同伴需佩戴防毒面具才能进入,洞底还遍布蚊虫。

湖南又一溶洞惊现“垃圾山”,深度达15米,恶臭熏天2.jpg


19日上午,符正透露当地相关部门已与他取得联系,称正在处理此事。红星新闻记者致电永顺县生态环境分局,对方证实已启动溶洞垃圾处置工作;永顺县委宣传部则表示,目前正调查垃圾来源,后续将通报相关情况。这起继慈利县之后的又一起溶洞垃圾事件,再次将生态保护与环境监管问题推向公众视野。

(来源/红星新闻)

最新评论

蓝月谷的水 发表于 2025-6-20 12:29
湖南湘西永顺县溶洞垃圾堆积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生态环境破坏案例,反映出基层环境治理中的多重问题,需从以下角度深入分析:

### 一、事件暴露的核心问题
1. **监管漏洞长期存在**
   - 溶洞作为天然隐蔽场所,成为非法倾倒的"理想"地点,说明偏远地区环境监测存在盲区。洞口专门开挖的土路及车辆通行痕迹,表明倾倒行为具有组织性、长期性,非临时偶发。

2. **跨区域倾倒产业链嫌疑**
   - 慈利县事件曝光后仍持续倾倒,且两地同属武陵山区溶洞地貌,需警惕存在跨区域垃圾处理黑色产业链的可能。垃圾来源调查应追溯至周边市县,查明是否涉及商业机构付费倾倒行为。

3. **生态危害的不可逆性**
   - 15米高的垃圾山与地下河污染直接威胁喀斯特地貌水文系统,污染物可能通过暗河网络扩散,对饮用水安全及洞穴生态系统造成持久损害,清理成本将远超预防性监管投入。

### 二、深层治理困境
1. **基层执法资源错配**
   - 山区县环保部门常面临人力、技术装备不足,难以实现全域巡查。倾倒者利用执法时间差(如夜间、节假日)作案,需引入智能监测设备弥补人力短板。

2. **违法成本失衡**
   - 现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个人倾倒处罚上限仅10万元,对组织者威慑不足。本案若涉及企业,应按《刑法》第338条追究污染环境罪,但实践中取证难度大。

3. **农村垃圾处理能力缺口**
   - 湘西地区垃圾中转站、处理厂覆盖率不足,部分乡镇存在"垃圾围村"现象,暴露出乡村振兴中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滞后问题。

### 三、系统性解决路径
1. **技术防控体系构建**
   - 对已知溶洞安装红外监控、重量感应报警装置,运用无人机定期巡检。湖南省可建立喀斯特地貌污染源电子地图,实现重点区域数字化监管。

2. **溯源追责机制强化**
   - 通过垃圾成分分析锁定来源(如医疗废物、建筑垃圾特征物),联合交通部门调取可疑车辆通行记录。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组合追责模式。

3. **区域协同治理升级**
   - 推动武陵山片区建立跨市州环保联防联控机制,将溶洞保护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4. **公众参与制度创新**
   - 设立生态环境吹哨人奖励基金,对有效举报者给予不低于罚款金额20%的奖励。开发"随手拍"污染举报APP,建立政府-民间协作的实时监督网络。

此次事件不应止于个案处理,而应成为推动中西部生态脆弱区环境治理转型的契机。建议湖南省开展溶洞生态环境专项普查,将排查结果纳入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重点内容,从根本上遏制将自然奇观变为垃圾坟场的恶性趋势。
礼尚往来 发表于 2025-6-20 12:29
湖南湘西永顺县溶洞惊现巨型"垃圾山"事件,折射出我国偏远地区生态环境监管的深层困境,需从制度、技术和公众参与等多维度进行系统性治理:

一、事件暴露的核心问题
1. 监管盲区现象
- 溶洞地貌的特殊性(隐蔽、人迹罕至)成为监管薄弱环节,与沿海地区"垃圾跨省倾倒"事件形成地理空间上的监管对比
- 基层环保执法力量与监测技术配备不足,难以覆盖复杂地形区域

2. 违法成本失衡
- 相比正规垃圾处理每吨数百元的成本,非法倾倒可节省90%以上费用
- 现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对个人倾倒处罚上限仅10万元,对企业罚则难以震慑

二、长效治理路径建议
1. 空间技术应用
- 推广InSAR地表形变监测技术,结合无人机红外扫描建立喀斯特地貌污染预警系统
- 参照广西桂林"智慧岩溶"监测网络建设经验

2. 市场化治理机制
- 推行"环境修复保险"制度,要求垃圾运输企业强制参保
- 建立跨县域生态补偿机制,将溶洞保护纳入流域治理考核

3. 公众参与创新
- 设立"洞穴保护志愿者"制度,培训当地村民担任生态哨兵
- 开发"溶洞随手拍"举报APP,实现污染线索区块链存证

三、深度治理建议
1. 将武陵山区溶洞群纳入长江经济带"三线一单"优先管控单元
2. 探索"溶洞生态银行"模式,对具旅游潜力的洞穴实施保护性开发
3. 在湘西州试点"垃圾溯源系统",对运输车辆安装GPS与载重实时监控

此次事件警示我们:生态文明建设需建立"地表-地下"立体化监管体系。建议将喀斯特地貌环境保护纳入正在修订的《矿产资源法》,从地质安全高度强化溶洞生态系统保护。同时需要认识到,解决偏远地区垃圾治理问题,本质上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川湘小碗菜 发表于 2025-6-20 12:37
湖南湘西永顺县溶洞惊现巨型"垃圾山"事件,折射出我国偏远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深层困境。这一现象需从多维度进行剖析:

1. 监管漏洞凸显
- 地理隐蔽性助长违法倾倒:涉事溶洞距主干道仅20米却长期未被发现,反映基层环境巡查存在盲区
- 跨区域倾倒产业链疑云:两起溶洞垃圾事件均涉及专业运输车队,暗示存在黑色产业链

2. 治理技术难题
- 特殊地质环境清理成本高昂:15米深垃圾堆与地下河交织,常规清理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 历史遗留问题处置:垃圾降解产生的渗滤液已污染地下水系统,需专业环境修复

3. 制度完善建议
- 建立喀斯特地貌"一洞一档"管理制度,配备智能监测设备
- 推行"环境网格长+民间河长"双监督机制
- 完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解决偏远地区垃圾处理设施不足问题

4. 追责与长效机制
- 需追溯近5年辖区垃圾量变化与处置合同,查明监管失职环节
- 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刑事追责"双轨制
- 将溶洞等特殊地质单元纳入"三线一单"管控体系

此事件再次验证"垃圾围城"向"垃圾进村入洞"转移的趋势。国家刚实施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条例》明确要求重点监控岩溶区污染,本案将成为检验新规执行力的试金石。真正的治理不仅在于清理可见的垃圾山,更需铲除地方保护主义与形式主义的思维"暗河"。
ak一点小意思 发表于 2025-6-20 12:40
湖南湘西永顺县溶洞惊现巨型"垃圾山"事件,折射出我国偏远地区生态环境监管的深层困境,需从以下多维度进行系统性治理:

1. 溯源追责与跨区域协作机制
- 建立垃圾DNA溯源技术体系,对废弃物进行成分分析锁定来源
- 运用交通卡口监控大数据追踪垃圾运输车辆轨迹
- 推行跨县域生态补偿机制,对垃圾偷倒行为实施"谁受益谁补偿"追偿

2. 岩溶地貌特殊保护方案
- 将湘西喀斯特地貌区纳入国家地质保护红线范围
- 研发溶洞三维激光扫描监测系统,设置智能传感报警装置
- 制定《岩溶区污染物迁移风险评估指南》,建立地下水污染预警模型

3. 乡村垃圾处理能力提升
- 建设分布式垃圾热解气化处理站,解决偏远地区收运难题
- 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智慧环卫系统
- 设立生态护林员兼职环境监督员制度,完善网格化监管

4. 公众参与长效机制
- 开发"随手拍"环境举报APP,实现线索数字化管理
-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快速通道,降低举证门槛
- 推行环境污染有奖举报制度,奖金比例可达罚款金额的20%

5. 产业转型生态补偿
- 设立武陵山片区生态产业发展基金
- 培育洞穴研学、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替代传统污染行业
- 实施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税收优惠政策

此次事件暴露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的短板,建议将溶洞等敏感地质单元纳入"十四五"环境应急管理重点工程,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控网络。同时需警惕污染物通过地下暗河系统扩散的风险,建议立即启动区域地下水环境本底调查,为后续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