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高校录取通知书出现印刷错误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据上游新闻报道,6 月 22 日,有网友发现,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将 “报到” 错印成 “报告”。对此,学校工作人员回应称,确实存在印刷错误,可重新补寄或开学到校领取正确通知书。
然而,这并非个例。近期,类似的低级错误屡屡在高校重要文书上出现: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毕业证上 “准予毕业” 变为 “准予结业”;武汉工程科技学院毕业证将 “授予” 错写成 “授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甚至把通知书上的校名写成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院” 。这些令人咋舌的失误,出现在对学生意义重大的档案材料上,难免引发网友质疑:高校作为知识殿堂,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应有的疏漏?
工作人员将这些问题归咎于疏忽和失误,这在高校庞大的办学经费与亮眼的数据成绩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当高校致力于向 “双一流” 迈进,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加大投入时,软件层面的管理服务短板却愈发凸显,这无疑给众多高校敲响了警钟。
每年夏初,毕业季与招生季交织,高校行政和教辅岗位进入高强度工作模式。活动接连不断,流程繁琐复杂,还要应对学生的多样化诉求,因人力紧张出现细节疏漏,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理解。但一本录取通知书从设计构思、印刷制作,再到打包寄送,需经过多个部门流转。如此明显的错误,最终却由收到通知书的考生发现,这暴露出整个流程的审核把关机制近乎失效。相较于追究某个部门或员工的责任,这种系统性、结构性的管理漏洞,才是更值得高校深刻反思的关键。 高校管理服务工作因涉及重大事项,往往需要多部门协同,执行过程琐碎繁杂。部分管理人员秉持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的陈旧观念,工作仅满足于完成分内之事,形成 “集体无责任” 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一旦蔓延,便会在管理工作中滋生大量监管空白,为错误的产生埋下隐患。
华中农业大学工作人员解释,今年该校重新调整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版式,设计多版后,可能在分批打印环节出现文字错误。但细究起来,只要流程中的任何一人能跳出既定分工,多关注整体效果,多对比版本差异,多排查潜在瑕疵,这场 “乌龙” 本可避免。
从更深层次来看,高校对学生的教育与影响,远不止于课堂教学。管理服务工作同样是展现校园精神与风气的重要窗口,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若学校工作仅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又如何要求学生践行校训精神,培养严谨负责的态度?
当下正值高考招生季,各高校纷纷加大宣传力度,试图吸引考生与家长的目光。但高校要赢得公众认可,不能仅靠光鲜的外在形象,更需夯实管理服务的 “里子”。比起知名学者与现代化建筑,管理服务细节中体现的主动作为、精细态度,以及背后 “以学生为本” 的人文关怀,才是高校真正的魅力所在。期待高校能以这些低级错误为契机,查漏补缺,提升管理服务水平,不负 “象牙塔” 的美誉与责任。
(综合: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