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你的风又吹到了 XX”—— 这句曾红极一时的文旅标语,如今正以病毒式的传播速度席卷全国大小景区。从最初的新鲜有趣到如今的泛滥成灾,公众的态度也从欣然接受到厌倦反感,甚至衍生出 “想你的风别吹了” 这样的调侃。这一现象,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国内文旅产业深陷同质化泥潭的尴尬处境。
随着暑期旅游旺季的到来,各地景区再次迎来客流高峰。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景象背后,文旅同质化的顽疾却如影随形,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半月谈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不少家长对旅游体验的千篇一律颇有微词。“走到哪里都是一样的仿古街,卖着差不多的特产,孩子玩的项目也大同小异。” 一位带着孩子出游的家长如是抱怨。
事实上,文旅同质化的问题早已不是新鲜事。除了宣传语的跟风模仿,“网红景点” 的扎堆出现、“土味喊麦” 的轮番上演,都凸显出一些地方文旅部门对流量的盲目追逐。这种 “抄作业” 式的发展模式,或许能带来一时的热度,却难以支撑起文旅产业的长久繁荣。
更深层次的同质化,还体现在景区建设、旅游产品和服务体验等多个方面。在一些旅游城市,仿古商业街几乎成了标配,青石板路、飞檐翘角、红灯笼的组合让人恍若置身 “复制粘贴” 的场景。所谓的 “地方特产”,仔细一看却是全国景区通用款;水上乐园、漂流等消暑项目更是遍地开花,让人难以分辨地域特色。这种千城一面的景象,不仅消解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更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甚至望而却步。
旅游的本质,在于体验差异与新奇。当各地都在追逐同一股 “风”,当所有景区都变成一个模样,旅游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这种同质化的发展模式,不仅损害了游客的体验,更不利于文旅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使得一些地方陷入 “低水平重复建设” 的怪圈,浪费了宝贵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也让地方文旅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尝试打破这种同质化的困局。陕西推出 1200 余项暑期文旅活动,力求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云南深耕夜间文旅消费,丰富 “夜经济” 产品;江西南昌开放天然泳场,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消暑新选择。这些举措,虽然只是开始,却展现出各地破解同质化难题的决心。
要真正打破文旅同质化的魔咒,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思路。各地文旅部门应该深入挖掘本地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旅 IP。同时,要加强与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创新,推出更多个性化、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只有这样,才能让游客真正感受到 “不虚此行” 的快乐,也才能让文旅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暑期旅游热潮还在持续,这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各地文旅能否抓住这个机会,摆脱同质化的束缚,为游客带来耳目一新的体验,不仅关系到当下的旅游经济,更关乎文旅产业的未来。希望 “想你的风” 能吹得更有特色,让每一个地方都能散发出独有的魅力。
(综合: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