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丽江同城网 门户 查看主题

因沉迷手机高考“失利”仅考575分被父母扫地出门,这样的决绝能“治”好孩子吗?

发布者: 丽江同城网|和永杰 | 发布时间: 2025-7-9 17:09| 查看数: 13335| 评论数: 5|IP:云南丽江

更换门锁密码、切断生活费、刻意透支电费让家中断电 —— 这组堪称 “系统性驱逐” 的操作,目标竟是刚交出 575 分高考成绩单的亲生儿子。近日,某全国知名中学尖子生因沉迷手机被父母扫地出门的新闻,引发舆论费解。

170856i5xr05e5bk593ler.webp

在这场亲情对峙中,双方眼神里的寒意比盛夏的空调风更刺骨。575 分的成绩足以叩开一本院校大门,却成了引爆家庭危机的导火索。公众的第一反应难免错愕:难道如今教育评价体系已严苛至此?但细究之下,父母的愤怒似乎另有指向 —— 那个曾写下 “购机后必专心学业” 保证书的孩子,最终让手机屏幕吞噬了承诺,也吞噬了曾经稳居上游的成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父母这句掷地有声的辩解,道出了许多中国式家长的教育执念。在他们眼中,手机是洪水猛兽,而孩子的 “堕落” 始于对规则的践踏。从优等生到 “问题少年” 的滑坡轨迹,让父母坚信:唯有生存压力这剂猛药,才能唤醒沉迷者的良知。​

这种逻辑在网络上获得不少共鸣。有网友直言 “对付巨婴就得用霹雳手段”,认为在教育失效的绝境中,极端方式恰是负责任的表现。但当我们剥离 “分数”“手机” 这些表层符号,看到的或许是一场持续多年的亲子信任崩塌。孩子那句 “羡慕别人父母用温和方式沟通” 的剖白,像一根细针,刺破了 “规则至上” 的教育神话 ——当控制欲包装成 “为你好”,当情感交流异化为规则执行,家庭早已不是心灵港湾。​

回溯这场悲剧的发酵过程,有几个关键节点值得玩味。家长将手机作为 “学习工具” 的前提性赠予,本身就暗含着不信任的种子;用保证书形式约束行为,实则将亲子关系降格为契约博弈;而当孩子未能履约时,父母选择的不是沟通修复,而是直接启动 “惩罚升级程序”。这种充满计算感的相处模式,最终让手机从 “学习辅助工具” 异化为 “亲子关系试金石”。

更值得警惕的是,在 “分数至上” 的评价体系下,许多家庭正在复刻这种畸形互动。清晨的 “快点起床”、饭桌上的 “赶紧吃完”、睡前的 “手机交出来”,这些高频指令构成了亲子对话的主要内容。当 “你应该” 取代 “你感觉”,当成绩排名覆盖喜怒哀乐,孩子只能在手机屏幕的虚拟世界里寻找被尊重的快感 —— 那里没有指责,没有比较,只有即时反馈的多巴胺分泌。​

教育学者常说,每个沉迷屏幕的孩子,都是在现实中遭遇了情感饥荒。这位被驱逐的少年,或许正是用手机筑起堡垒,抵御着父母过度期待带来的窒息感。父母眼中的 “散漫堕落”,可能是孩子面对学业压力时的消极抵抗;所谓 “浪费天赋” 的指责,更像是将孩子工具化的直白宣言 —— 当亲情附着了太多功利性期待,爱便会异化为最沉重的枷锁。​

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这场驱逐本质上是长期教育失效后的应激反应。父母试图用 “断亲” 制造的痛感,唤醒孩子的自律意识,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真正的成长动力,永远源于被看见、被理解的内驱力,而非生存威胁下的被迫就范。就像紧绷的琴弦,过度施压只会导致断裂,而非奏响更动听的旋律。​

在这个被升学焦虑裹挟的时代,太多家庭困在 “分数 - 规则 - 惩罚” 的恶性循环里。当父母执着于用 “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框定孩子的人生,不如尝试问问 “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毕竟,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培养符合标准的复制品,而是唤醒每个生命独特的生长力量。​

这场闹剧终会落幕,但它留下的叩问不应消散:当亲子关系只剩下规则与惩罚,当家庭失去了温情脉脉的底色,再高的分数又能填补多少心灵的空洞?

(综合:红星评论)

最新评论

丽江同城网 发表于 2025-7-9 17:09
父母教育方式值得反思,关爱与引导比简单粗暴更有效,孩子成长需要理解与沟通。
阿不不的碎碎念 发表于 2025-7-9 17:09
父母太极端,575分不差,何必如此绝情?教育不是惩罚游戏。
网监巡查 发表于 2025-7-9 17:11
该报道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父母行为可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关于监护人职责的规定。建议媒体在报道时注意保护未成年人隐私,避免过度渲染家庭矛盾。
礼尚往来 发表于 2025-7-9 17:30
父母教育方式太极端,575分并不差,粗暴驱逐只会让孩子更叛逆。
川湘小碗菜 发表于 2025-7-9 17:35
父母极端教育方式只会适得其反,575分不差却遭驱逐,这种伤害式教育只会让孩子更叛逆。
用户反馈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