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湖北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 “妈妈岗” 就业模式,再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一旨在为育儿女性平衡工作与家庭责任的就业新模式,其实早已在全国多地展开探索。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妈妈岗” 也面临着诸多争议与挑战。未来,这一模式如何实现升级完善,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妈妈岗” 的雏形最早出现在广东中山。2022 年 7 月,中山市人民政府率先印发《关于大力推行 “妈妈岗” 就业新模式的若干措施》,积极推动当地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发 “妈妈岗”。政策明确,对与劳动者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每月按 300 元 / 人的标准给予最长不超过一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实践证明,这种企业与育儿女性之间的双向选择,不仅解决了育儿妇女的就业后顾之忧,也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带来了积极成效。作为最早一批设置 “妈妈岗” 的企业,悦辰电子公司将 “妈妈岗” 设在核心车间,其生产效率提升超过 20%。
此后,“妈妈岗” 在珠三角地区逐步推广。2023 年 4 月,广东省人社厅发布相关征求意见稿,鼓励用人单位设置 “妈妈岗”。广州市发布 “妈妈岗” 用人单位名录,并鼓励企业拿出部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用于 “妈妈岗”;珠海市则提出,在全市遴选 “‘妈妈岗’就业基地”,给予最高 30 万元的奖补。
在广东先行探索的基础上,山东、湖北、北京等省份也相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地不断创新形式,探索开设可按需请假的 “弹性妈妈岗”、可自选时段的 “宝妈班组”、可带回家工作的 “流动妈妈岗”,同时积极挖掘电商运营、直播带货、文创策划等自主性高、方式灵活的 “新业态妈妈岗”。
在湖北襄阳南漳县裕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的干菇分拣车间,“妈妈岗” 上的工人多为农村留守妇女。这里的 “妈妈岗” 月薪约 3000 元,公司还为员工子女提供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在岗女工们纷纷表示,能在家门口上班,同时兼顾照顾孩子,这样的机会十分珍贵。
然而,“妈妈岗” 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质疑。去年,青岛发布的 “妈妈岗” 用人目录中,190 个岗位来自 7 家用人单位,涉及餐饮、家政、安检等领域,且多为钟点工和小时工。这使得不少人认为,“妈妈岗” 在实际操作中沦为了低薪、低技能的零工岗位。
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的 “妈妈岗” 在推行中出现走形变样的情况。部分企业仅为 “妈妈岗” 员工缴纳意外保险,不缴纳 “五险一金”,甚至不签订劳动合同,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对 “妈妈岗” 规范性的质疑。
专家分析指出,需要 “妈妈岗” 的女性往往承担着更多的家庭照护责任,在就业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职业发展空间受限,容易陷入劳动关系不明确的 “零工模式”。
2024 年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78.4% 的女性选择成为全职妈妈是因为孩子无人照顾,而超过八成的全职妈妈有再就业的打算。这一数据凸显了 “妈妈岗” 这类就业模式的社会需求。
一方面是育儿女性的职业发展诉求,另一方面是传统性别分工下女性承担更多家庭照护责任的现实。“妈妈岗” 通过政策引导拓宽了育儿女性的就业渠道,但要真正促进育儿女性就业,还需要社会观念的转型,推动家庭与社会共同承担生育责任。
值得关注的是,“妈妈岗” 在实践中已逐渐升级为 “生育友好岗”。2023 年 11 月,中山市将 “妈妈岗” 的适用群体拓展到对 12 周岁以下儿童负有抚养义务的劳动者。上海市则启动 “生育友好岗” 就业模式试点,岗位包含视频剪辑、运营、设计等技能型岗位。这些政策升级的背后,是社会观念的逐步转变,旨在打破育儿由女性承担的刻板印象,构建更加生育友好的就业环境。
“妈妈岗” 作为育儿女性回归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尝试,其发展前景广阔,但也任重道远。未来,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协同发力,建立完善的抚育成本分担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美好愿景。
(综合:半月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