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这是我国校园配餐服务管理领域的首个国家标准,将于今年 12 月 1 日正式实施。该标准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迈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关键一步,为守护亿万中小学生和幼儿 “舌尖上的安全” 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作为专门针对校园配餐的国家级标准,《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适用于为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提供餐食制作及配送服务的企业,在人员配置、原料采购、制作环节、风险召回等核心环节作出明确规范,覆盖从食谱制定、原料管理、加工制作到备餐配送、用餐服务、评价改进、应急处理的全链条,为企业合规运营提供了系统性、可操作的指引。 校园食品安全关乎下一代健康成长,关乎万千家庭幸福,关乎国家未来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以地方性政策、行业规范和分散监管措施为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责任落实、监管链条、技术支撑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导致部分管理措施流于形式,江西 “鼠头鸭脖”、河南封丘学生营养餐等事件,暴露出招投标漏洞、验收形式化等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这些事件警示我们,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标准的 “刚性” 需要执行的 “韧性” 来支撑。
此次国家标准的颁布,为校园配餐监管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行动指南,直指供应商资质造假、质检报告伪造、日常管控走过场等顽疾。要让标准落地生根,关键在于强化 “实质管控”,破解执行末梢的监管难题。这就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立体化监管生态:借助区块链技术实现食材溯源信息不可篡改,运用 AI 技术对后厨操作进行全程监控留痕,同时畅通家长、师生监督举报渠道,让技术手段与公众监督形成合力,确保监管无死角、无盲区。
校园配餐安全,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当孩子们捧起热气腾腾的午餐饭盒,其中承载的是千万家庭的期盼与信任。只有让 “实质管控” 成为校园餐饮的底线,将国家标准的要求转化为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行动,才能真正守护好孩子们的健康,让校园餐食的温度传递出社会的责任与担当。
(综合:红辣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