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期来临,各地图书馆再现 "甩手放娃" 现象,引发社会关注。湖南衡阳市图书馆工作人员透露,每日约有百名无成人看护的儿童滞留馆内,部分家长甚至通过外卖投喂让孩子全天驻留。这种 "早放晚忘" 的托管模式,不仅让图书馆沦为临时看护点,更因儿童追逐打闹、损毁书籍等行为,对公共阅读环境造成持续性干扰。
作为承载知识传播使命的公共文化设施,图书馆向儿童敞开大门是应有之义,但这绝不意味着其要承担 "免费托儿所" 的职能。个别家长将图书馆视为 "甩手掌柜" 的选择,既违背公共空间使用准则,也折射出暑期看护的民生痛点。数据显示,我国双职工家庭占比持续攀升,暑假期间 "孩子去哪儿" 成为 3000 万工薪家庭的共性难题 —— 带娃上班不现实,独自留家存隐患,公共设施便成了无奈之选。 破解这一困境,需要制度性的破题之策。"双减" 政策框架下,教育部明确要求各地依托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益暑托服务。实践中,多地已探索出成功经验:上海社区图书馆联合大学生志愿者开设 "阅读工坊",广州依托图书馆资源开展 "非遗体验 + 作业辅导" 托管服务,西安将图书馆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动,形成 "阅读 + 实践" 的托管体系。这些模式证明,通过政府统筹、社区协同、图书馆实施的三方联动,既能化解家长看护难题,又能发挥公共文化设施的育人功能。 将 "无序放娃" 转化为 "有序托管",需要系统性的制度支撑。财政部门需配套专项经费,解决志愿者补贴、活动物料等成本问题;教育部门应衔接学校资源,提供课程指导;社区需承担家长沟通、安全保障等属地责任。唯有形成 "政府搭台、机构唱戏、社会参与" 的服务网络,才能让图书馆回归文化传播的核心功能,同时成为暑期托管的有益补充。
暑期托管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文化育人的契机。当图书馆从被动应对 "放娃" 难题,转变为主动提供有温度的文化服务,既解了工薪家庭的燃眉之急,也让孩子们在书香浸润中度过有意义的假期 —— 这正是公共文化服务应有的温度与智慧。 (综合:澎湃新闻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