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们今天给游戏充的每一分钱,都在给国外造子弹”“游戏就是毒品,只有将游戏定位为非法产业,中国的孩子才能恢复希望”…… 暑假期间,一些短视频账号以 “反游戏斗士” 自居,用极端话术渲染教育焦虑,靠煽动性言论博取流量,借机推销高价 “戒网瘾课程”“特训营”。这种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教育观念,更可能对青少年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警惕。
青少年沉迷游戏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议题。《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24 年)显示,青少年网民中,网瘾者比例约为 14.1%,总人数超过 2400 万;在非网瘾群体中,还有约 13% 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这些数据既反映出部分青少年确实存在沉迷现象,也表明引导青少年健康用网的紧迫性。然而,“反游戏斗士” 们却刻意放大极端个案,将个别问题夸大为 “游戏毁掉一代人”,其 “个案即全部” 的逻辑已脱离理性讨论,成为制造对立情绪的工具。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 “流量变现” 的套路。据媒体调查,这类账号的运营模式高度相似:先靠 “骂游戏” 引发家长焦虑,再通过直播推销产品。直播间里的 “戒网瘾课程” 动辄数万元,所谓的 “专家团队” 资质存疑,不少机构甚至涉嫌违法经营。家长满怀希望投入重金,换来的往往是收效甚微的 “培训” 和维权无门的窘境。 这类闹剧之所以有市场,核心在于对教育焦虑的精准 “围猎”。部分家长将教育成效简化为 “成绩指标”,把任何娱乐都视为 “学习阻碍”,倾向于 “向外归因”,这让极端言论得以 “乘虚而入”。而短视频平台算法对情绪化内容的倾斜,更助推了此类内容的扩散传播。 更令人忧心的是,“反游戏” 闹剧背后的 “戒网瘾产业” 乱象丛生。一些机构以 “行为矫正” 为幌子,采取体罚、精神施压等违法手段,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可能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二次伤害。此前有报道显示,个别被查处的 “戒网瘾学校” 换马甲重来,这暴露了监管存在漏洞。
防治青少年沉迷游戏,不是 “禁” 与 “放” 的对立,而是要在 “管” 与 “导” 之间找到平衡。游戏本身是一种娱乐方式,就像当年的武侠小说、今天的短视频,并非天然的 “洪水猛兽”,关键在于建立清晰的边界、培养理性的认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明确游戏时长限制,企业也在推行 “人脸识别” 验证,这些制度与技术手段为 “划界” 提供了基础。但真正的 “防沉迷”,更需要家长承担起监护责任,通过高质量陪伴替代简单禁止,用沟通理解化解对立情绪。学校和社会则要提供更多元的成长渠道,让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社会实践中充实精神世界。 那些靠贩卖焦虑牟利的 “反游戏斗士”,收割的不仅是家长的钱包,更是社会对教育的理性共识。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渲染焦虑、虚假宣传的账号果断下架,切断违法引流链条;监管部门应开展 “戒网瘾产业” 专项整治,对体罚虐待行为 “零容忍”,让违法机构无处遁形,同时要通过科普宣传,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明白适度引导比极端禁止更有效。
社会各界需要共同抵制这种 “反游戏” 极端言论的蔓延,为青少年成长保留适度的自主空间,让教育回归理性平和的轨道。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少年在规范中学会自律,在体验中懂得平衡,既不沉迷游戏,也不因过度约束失去成长活力。
(综合:荔枝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