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保基金是人民群众的 “看病钱”“救命钱”,事关亿万群众的切身利益。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将黑手伸向这笔民生保障资金,通过空挂床位、虚假住院、倒卖药品等手段套取医保基金,这些行为绝非简单的 “薅羊毛”,而是触犯法律的诈骗犯罪。
8 月 5 日,最高人民法院通报 2024 年全国法院依法严惩医保骗保犯罪的最新情况。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医保骗保犯罪案件 1156 件 2299 人,一审结案数同比大幅增长 131.2%,累计挽回医保基金损失 4.02 亿余元。这一组数据背后,彰显了司法机关严厉打击医保诈骗犯罪、守护民生底线的坚定决心。 医疗机构恶意骗保 触碰法律红线必受严惩 在医保骗保案件中,个别医疗机构及从业人员成为重要涉案主体。他们为套取医保资金,不惜采取不正当营销手段,通过 “免费住院”“住院返利” 等噱头拉拢参保人,甚至虚报医疗支出、虚构住院事实,“挂床住院” 等行为屡见不鲜。 国家医保局 2024 年大数据分析显示,部分地区群众住院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医院患者住院率更是异常偏高。针对这一异常情况,国家医保部门开展专项飞行检查,查实一些医院通过现金奖励等方式,以 “每拉 1 人付费 300 元”“包吃包住、减免费用” 等条件,诱导参保人进行虚假住院,疯狂骗取医保基金。 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重庆某医院实际负责人杜某君的犯罪行为令人震惊。其通过向 “大额病人” 返利等手段,诱骗群众住院,累计骗取医保基金 390 余万元。最终,杜某君因诈骗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五十万元。司法机关明确指出,此类利用专业医疗机构作掩护,诱使无需住院人员虚假住院、虚报医疗费用的行为,本质是非法侵占公共财产,与街头诈骗并无二致,必须依法严惩。
个人参与骗保链条 全环节打击绝不姑息 除医疗机构外,个人滥用医保报销政策、参与药品倒卖等行为同样构成犯罪。一些人明知自身无相应病史,却通过虚开医保药品转卖牟利;还有不法分子专门收购此类骗保药品,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 陶某云便是典型案例之一。其在没有心脑血管、精神病等病史的情况下,通过欺骗手段虚开各类药品,涉案金额高达 22 万余元,转卖后非法牟利,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而戴某寿则通过微信平台专门销售 “医保回收药品”,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六年。
司法机关强调,倒卖医保骗保药品不仅直接造成医保基金流失,更严重的是,部分可能变质的药品重新流入市场,将对公众用药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社会危害性极大,必须予以严厉打击。 医保基金不容染指 法律红线绝不可越
医保基金作为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撑,绝非任何人可以随意侵占的 “唐僧肉”。近年来,随着医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基金使用涉及病患、医护人员、医疗机构、监管部门等多方主体,复杂的权责关系中一旦出现监管漏洞,就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对此,国家医保部门与司法机关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再三明确: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完全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必须依法予以重拳打击。此次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典型案例中,多名涉案人员被以诈骗罪定罪量刑,再次向全社会释放清晰信号:医保基金神圣不可侵犯,骗取医保就是诈骗,任何以身试法者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守护好每一分医保基金,就是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司法机关将持续加大打击力度,斩断医保骗保的黑色链条,让医保基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为群众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
(综合: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