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法治日报》的报道揭露了部分医美机构炮制 “幼态审美” 陷阱的乱象。在这些机构的 “专业” 诊断下,正值青春的脸庞被贴上 “皮肤松需要抗衰”“鼻翼宽要切除” 等标签,如此判定,令人瞠目。
近年来,“颜值经济” 持续升温,国内医美市场随之蓬勃发展。然而,行业规模迅速扩大的背后,是医美领域内部的鱼龙混杂,各类违规操作屡见不鲜。
其一,强行洗脑、制造焦虑。部分医美机构刻意打造 “幼态脸”“元气感”“辨识度” 等审美模板,以此诱发消费者的焦虑情绪和模仿冲动。这些抽象的审美概念往往缺乏科学依据,其定义全凭机构信口雌黄。 其二,避重就轻、虚假宣传。一些医美机构在宣传时极尽夸大之词,用 “低价诱惑”“免费体验”“无痛减肥” 等话术忽悠消费者,对于项目存在的风险隐患却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可一旦消费者 “上钩”,这些机构便会 “狮子大开口”“加量加价”,倘若出现事故,更是 “拒不担责”。 其三,模糊归责、维权困难。一些医美机构利用顾客急于变美的心理,在服务前通过 “知情同意书” 与 “免责声明” 刻意推脱责任,变相诱导消费者忽略风险提示,给消费者后续维权设置重重障碍。 针对这些乱象,有关部门早在 2023 年就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美容行业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但此类现象并未绝迹,甚至呈现出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的态势。人们不禁要问:这些 “美丽陷阱” 究竟有何魔力,能让众多消费者前赴后继地 “中招”?
消费者对美丽的追求和对衰老的焦虑,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 “美图” 诱惑,人们难免产生焦虑情绪。而这种焦虑,本质上是对被接纳、被喜欢的渴望,这也成为人们宁愿冒风险也要尝试医美项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我们更要看到,不少消费者的容貌焦虑,与一些医美机构刻意放大焦虑、无底线营销的做法密切相关。医美机构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只有制造焦虑,利用消费者追求 “即时满足” 的心理,才能忽悠他们降低风险意识,从而让他们为价格高昂的医美项目买单。在这种逐利冲动的驱使下,一些医美机构罔顾职业规范,做出种种违法出格的举动。
此外,部分社交媒体平台也存在监管不力甚至推波助澜的问题。不少社交媒体上的 “种草笔记”“变美邪修” 等内容,没有明确作出广告标识和风险提示,已涉嫌违反广告法。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强对医美广告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夸大宣传、风险提示缺位等乱象,同时强化对医美机构的资格审查,让更多科学、专业、具备安全保障能力的医美机构进入市场。与此同时,要压实社交媒体平台的监管责任,促使这些平台加强对软文广告的排查、限流与下架工作。 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医美行业彻底告别 “医美刺客”,扫清 “美丽陷阱”,还消费者一个安全、规范的医美环境。
(综合: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