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多所高校在人才招聘公告中明确标注 “无‘非升即走 ’要求”,这一举措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中国海洋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院校相继释放政策信号,在高层次人才聘任中取消竞争性淘汰机制,为学术人才营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回溯 “非升即走”"制度的推行历程,其初衷本是通过设定明确的聘期考核标准,激发青年教师的学术活力。按照制度设计,青年学者需在约定期限内完成教学、科研等量化指标,未达标者将面临离职或转岗。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这一机制逐渐显现出诸多弊端。
央视网曾披露的典型案例显示,某高校要求青年教师在 6 年考核期内完成 4 篇核心期刊论文及 1 项国家级基金项目,方可通过副教授评审留任。这样的 "硬指标" 如同悬顶之剑,迫使不少青年学者陷入功利化科研的怪圈:为追求成果数量选择短平快课题,搁置需要长期深耕的研究方向;部分专注教学的教师因科研指标不达标面临职业中断;高强度压力下,工作与生活的边界被严重侵蚀。
这种单一化的评价导向,正在偏离学术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多位青年学者反映,过度量化的考核体系迫使他们将精力耗费在应付指标上,而非真正的学术探索。有博士毕业生直言,因忌惮 "非升即走" 的淘汰压力,主动放弃知名高校教职,选择能安心从事研究的工作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高校评价机制改革已呈现积极态势。中国人民大学退出以论文影响因子为指标的排名,复旦大学推行 "学术代表作" 制度,这些探索打破了 "唯论文、唯帽子" 的单一评价模式。部分高校还通过设置教学型、科研型等多元岗位,引导青年教师各展所长。
教育领域专家指出,学术创新需要宽容失败的土壤和自由探索的空间。过度强调数量指标易导致学术成果的平庸化,而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激发创新活力。当前高校逐步淡化 "非升即走" 的刚性约束,正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体现 —— 让学术评价回归育人初心与科研本真,为青年学者创造潜心治学的制度环境,方能培育出真正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综合:中青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