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朝阳大悦城将原有母婴室升级改造为育婴室,这一细微调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看似简单的名称变更,实则折射出我国公共服务理念的升级,以及社会对共同育儿观念的积极回应。
在北京朝阳大悦城的全新育婴室内,自动门与隔帘将空间科学划分,哺乳区为母亲们保留了私密空间,而宽敞的换洗区则向父亲们敞开怀抱。商场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改造旨在适应多元化的育儿场景,让育儿不再是母亲的 “专属职责”。这一举措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表示,这体现了对育儿群体需求的精细化关照。 事实上,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国多个城市悄然发生。在上海、深圳等地的部分商场,“超级奶爸区”“父婴室” 等新型空间陆续亮相,为男性参与育儿提供了便利。这些看似微小的调整,恰恰回应了现实生活中的育儿困境 —— 当男性独自带娃时,更换尿布、喂食清洁等照护需求往往面临场所缺失的尴尬;即便全家同行,“男士止步” 的标识也无形中强化了育儿责任的性别划分。
回溯近年来,我国公共场所母婴室覆盖率显著提升,为孕期、哺乳期女性及婴幼儿提供了重要便利。但随着社会发展,单一性别的空间设计已难以满足多元化的育儿需求。专家指出,育儿过程中,除哺乳、集乳等需母亲亲力亲为的事项外,冲泡奶粉、更换尿布等多数照护工作完全可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 空间设计是社会观念的直观体现。从 “母婴” 到 “育婴” 的一字之变,打破了 “育儿主要是母亲责任” 的传统认知,彰显了对平等育儿理念的倡导。深圳市作为全国较早将 “公共场所母婴室配备率” 纳入妇女发展规划的城市,在这方面的探索尤为值得关注。当地不仅在公共场所同步设置母婴室与父婴室,还在地铁站等空间有限的场所创新推出移动育婴室。更令人暖心的是,遮光帘、高度适宜的桌椅等细节设计,充分考虑了婴幼儿与家长的实际需求,让公共服务更具温度。 推动育婴室的空间革新,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克服现有格局限制,因地制宜进行改造,看似不够 “紧迫”,却关乎民生福祉。文明的进步,往往就体现在对那些未被充分关注的需求的回应上。这种以育儿者视角出发的精细化设计,正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生动实践。
从 “母婴室” 到 “育婴室”,不仅是名称的变更,更是社会观念的进步。它鼓励着更多家庭成员共同参与育儿,推动着育儿责任从 “女性为主” 向 “共同承担” 转变。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这样的细节改善,正汇聚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
(综合: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