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公布,在部署的战略任务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置于首位,清晰传递出实体经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这一部署既是对我国发展实践的深刻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抉择——中国经济靠实体经济起家,更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
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本钱,是构筑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十四五”以来,大国制造的硬核实力让国人自豪、令世界瞩目:我国连续15年稳居全球制造业首位,工业增加值从31.3万亿元增至40.5万亿元,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从山西太原工程机械工厂8分钟完成钢板到工程机械的蜕变,效率提升超70%;到重庆汽车工厂3000台机器人实现关键工序100%自动化,AI视觉检测几秒内精准识别瑕疵;再到浙江台州卫星超级工厂28天完成一颗卫星组装,成本降低45%,这些鲜活场景印证着“中国不能造的越来越少、能造的越来越好”的深刻变迁。
从党的二十大到二十届三中全会,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政府工作报告,再到此次“十五五”规划建议,“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始终是高频关键词。这份持续的强调,源于对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没有坚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没有现代化经济体系,更无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在“十五五”这个“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唯有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才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厚植国家安全韧性、抢占科技创新先机。
筑牢根基,路径清晰。规划建议明确了“两个坚持”的核心遵循: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沿着这一方向,我国正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等建设,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制造业合理比重,让产业根基更加稳固。
实体经济的壮大,绝非低层次循环,而是“现代化”引领下的提质升级。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用“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十六字勾勒出发展路径:传统产业通过高端化改造焕发新生,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加速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实现优质高效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在广东云浮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生产基地,国内首款获适航认证的载人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量产下线,年产能达600架;数字智能置景技术让电影拍摄效率提升55%,科幻大场景成本降低90%,正是这一路径的生动实践。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新质生产力成为关键引擎。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在于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通道,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正如总台微纪录片《新质生产力·中国时刻》展现的那样,从“天关”卫星的精准探测到“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的深海探索,原始创新的突破正不断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需尊重规律、因地制宜。规划建议强调“科学理性、实事求是”,正是为了引导各地避免一哄而上,立足自身禀赋精准发力,让创新活力与产业基础良性互动。
2035年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年征程,重任在肩。实体经济是我们的“看家本领”,唯有锚定中央部署,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让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更加坚实,中国经济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劈波斩浪,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综合:澎湃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