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7日,丽江师范学院足球场上鼓声激昂、舞姿翩跹,一场主题为“非遗勒巴千人舞 和美文化薪火传”的千人共跳纳西族勒巴舞活动盛大上演。作为纳西族文化活动史上规模空前的勒巴舞展演,1200余名老、中、青三代舞者同台献艺,以磅礴阵容展现了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纳西族勒巴舞流传于滇西北高原,根植于纳西族先民的祈福仪式与生产生活实践,是民族文化基因的生动载体。舞者手持牦牛尾,摇动法器,在铿锵鼓点中模仿老虎、老鹰、青蛙等动物姿态,复刻织布、编花篮等劳动场景,每一个动作都承载着纳西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哲学。作为包含12大节72调的“活态史诗”,勒巴舞动作刚健粗犷、节奏鲜明,兼具祈福、叙事与娱乐功能,完整留存了民族迁徙历史与自然崇拜记忆,2013年被正式列入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此次活动由玉龙县委宣传部、丽江师范学院、玉龙县文化和旅游局等多部门联合主办,筹备过程周密严谨。自10月14日起,1200余名丽江师范学院各民族学生与玉龙县勒巴舞传承队成员展开集中培训与排练,经过精心打磨,最终以9分钟的精彩展演呈现了非遗传承的丰硕成果。
展演现场,传承的脉络清晰可见,互动的场景温暖动人。勒巴舞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学高站在队伍前排,手持牦牛尾法器亲自示范,逐一对学生的“老虎摆尾”动作进行指导:“膝盖再下沉,幅度再加大,这样才能跳出老虎的刚劲有力,这也是我们纳西族图腾文化的体现。”另一边,传承队成员陈四才则专注调整学生“老鹰飞”的动作细节,手把手校准手臂弧度:“要想象自己是盘旋天际的老鹰,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去舞动。”传承人李蕙雯还适时讲解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你看这个织布舞的手势,就是老辈人纺线织布时的真实模样”。千余名各民族学子身着绚丽民族服饰,在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反复打磨,从最初的动作生涩到与鼓点完美契合,专注的神情与饱满的热情,彰显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这场集传承与创新、融民族与团结于一体的文化盛宴,不仅让勒巴舞这一非遗项目焕发新生,更成为“和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活动负责人和丽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活动以民族文化为纽带,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与包容性,是“非遗进校园”理念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勒巴舞从‘陈列柜里的遗产’变成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文化,让青年学生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传承主力军,在舞动中增强文化认同与自豪,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
从滇西北的文化沃土到校园中的千人共舞,这场勒巴舞展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老中青接力传承、多民族携手共舞”的生动场景,深刻诠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而“非遗+校园”“传统+现代”的融合路径,更在潜移默化中凝聚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让云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采写:和永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