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河南伏羲山将举办荒野求生挑战赛”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据了解,该活动由私人团队组织,目前正处于审批流程中,赛事设置半决赛与决赛两个阶段,66名参赛者将争夺8个决赛名额,最终坚持30天以上且时长最久者可获5万元以上奖金。活动要求参赛者自行购买保额不低于50万元的人身意外险,并签署“自愿承担一切后果”的免责声明。
这并非此类活动首次进入公众视野。此前,湖南张家界七星山举办的荒野求生挑战赛,因“无补给、无剧本、真求生”的设定在网络走红,成为流量焦点。跟风效应之下,伏羲山赛事的出现,再次将荒野求生类活动的安全隐患、规范管理等问题推向舆论前台。
极限挑战不容“极限冒险” 安全底线必须坚守
客观而言,张家界七星山赛事在举办前进行了多轮尝试,通过逐步增加参与人数控制风险,并在医疗救援、巡逻防控、环保措施及选手筛选等方面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方案。即便如此,复杂山林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仍难以完全规避,赛事期间出现的选手伐树等问题,更凸显了此类活动的风险复杂性。
荒野求生的核心是在极限环境中锤炼生存能力,高风险性本是其固有属性,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对安全问题掉以轻心。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伏羲山赛事举办时间正值11月,当地已进入冬季,气温骤降且昼夜温差大,山区极易突发雨雪、大风等极端天气,无疑会大幅增加参赛风险。对于缺乏专业野外生存技能的参赛者而言,这种风险更是呈几何级数放大。
张家界七星山赛事的实践已敲响警钟:部分选手在参赛期间体重骤减,有参赛者一个月内减重超20斤,免疫力下降、皮肤溃烂、消化道疾病等健康问题频发,更有甚者遭遇心理创伤。这些伤害绝非“挑战成功”的勋章,部分损伤可能对身体造成长期不可逆的影响。以“高额保险+免责声明”替代必要的安全保障,本质上是对生命安全的漠视,更是对责任的规避。
保障安全绝非一句空话,组织方必须拿出实打实的举措:其一,设立严格的参赛准入门槛,将体能测试、野外生存经验考核作为报名前提,杜绝盲目参赛;其二,配齐配强应急医疗力量,建立快速救援通道,确保突发状况下能第一时间开展救治与撤离;其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内从事伐木、破坏植被等违规行为;其四,落实赛前培训与赛中监测机制,系统传授生存技能,实时跟踪选手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异常立即介入。
告别野蛮生长 规范发展方为长久之计
从行业发展视角审视,当前荒野求生挑战赛的高风险性与生态破坏隐患,尚未得到系统性规范。这类活动凭借“刺激体验”“流量噱头”吸引关注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脱离监管约束野蛮生长,必须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此次伏羲山赛事由私人团队组织,更凸显了审批监管、专业引导、技能培训、标准制定等环节的重要性。
现实中,部分举办方一味渲染“极限挑战”的热血氛围,对潜在风险却轻描淡写;一些参赛者受短视频引流影响贸然报名,对野外环境的险恶缺乏认知。这种信息不对称,极易酿成安全事故。对此,相关部门、媒体与主办方需形成合力,强化正面引导:赛事宣传必须明确标注风险等级,清晰告知潜在危害;要着力传递荒野求生的专业性内核,摒弃“网红挑战”的浮躁导向,引导公众树立理性认知。
值得关注的是,不少参赛者缺乏基础野外生存技能,对可食用植物识别、庇护所搭建、失温等紧急情况处置一无所知。对此,赛前强制科普教育不可或缺,甚至可推行“基础生存技能测试合格方可报名”的制度。公众更需明确:真正的荒野求生是可控范围内的能力锤炼,绝非以身体为代价的“虐待式挑战”。
监管层面更需主动作为。体育、文旅、公安、生态环境等部门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完善赛事审批制度,引入许可证管理、动态监控及违规惩罚措施。针对民间临时组织赛事普遍存在的安全保障不足、风险评估缺失等问题,需加快出台行业规范,强化技术支持,推动现代科技在安全保障中的应用。
荒野求生的魅力,在于人与自然的博弈中展现生命韧性,而非以生命安全换取流量关注的冒险游戏。参赛者需保持理性认知,组织方要扛起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应筑牢制度防线。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此类活动在安全规范的轨道上健康发展,避免悲剧发生。
(综合:新京报)
|